胃癌的早期症状特别隐蔽,经常和胃炎、胃溃疡这类良性胃病“撞症状”。据统计,我国胃癌患者里大概70%刚确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了,主要就是因为早期症状没什么“专属特征”,容易被忽略。所以学会怎么早期识别胃癌信号,对减少疾病带来的伤害特别重要。
一、早期症状的三大伪装特征
- 没规律的胃疼
大约45%的早期胃癌患者会有上腹部隐痛,但这种疼和胃溃疡不一样——胃溃疡的疼通常有规律(比如饭后半小时疼、空腹疼),吃点东西能缓解,而胃癌的疼没章法,不管吃没吃都可能疼,持续超过2周的话,就得小心是不是恶性病变了。 - 老不好的消化不良
吃完饭后胀得慌、反酸、打嗝这些症状,在胃癌患者里发生率高达68%。如果本来有胃炎,最近这些症状突然变严重,或者按平时的方法治了没效果,就得想想是不是肿瘤在“搞事情”。 - 说不清楚的“变瘦没胃口”
大概30%的患者会没理由地不想吃饭,还跟着体重下降。有数据说,6个月内体重掉了超过10%的胃病患者,42%最后确诊是胃癌。
二、症状鉴别的五大关键点
- 看症状是“波动”还是“加重”
慢性胃炎的症状往往时好时坏,比如今天疼明天好;而胃癌的症状是“一路变坏”,疼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厉害,治了也没效果,这时候就得警惕癌变。 - 疼的“规律”很重要
胃炎的疼大多和饮食有关,比如吃了辣的、凉的就发作,或者固定时间段疼;胃癌的疼没规律,经常是一直隐隐作痛,或者绞着疼,怎么都缓解不了。 - 有没有“组合信号”
胃癌可能会出现三个“危险组合”:慢慢加重的贫血(比如脸色越来越白、乏力)、一直瘦、拉黑便(像柏油一样的黑便)。有研究发现,有黑便的胃病患者里,18%是恶性病变。 - 摸得到的“异常”
胃癌到晚期可能会在上腹部摸到肿块,或者锁骨上的淋巴结变大(摸起来像小硬结),而胃炎一般不会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 治了没效果要警惕
如果用正规的抗酸药治疗2周后,胃疼、胀的症状还是没好转,就得进一步检查了。数据显示,治了没效果的胃病患者,查出胃癌的概率是治好了的5.3倍。
三、早筛技术的三大核心手段
- 胃镜是“金标准”
胃镜能直接看到胃里面的情况,现在的高清胃镜甚至能发现小到5mm的早期病灶。指南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3年做一次详细的胃镜检查,要特别注意胃黏膜皱襞的形状有没有变(比如本来整齐的皱襞变得紊乱、粗糙)。 - 抽血查“胃的指标”
通过抽血查胃蛋白酶原(看PGI和PGII的比值)、胃泌素-17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胃黏膜有没有萎缩的风险。但这些只是辅助,要确诊胃癌还得靠病理活检(取一点胃黏膜组织化验)。 - CT不是首选,但能帮上忙
多层螺旋CT的胃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看到胃壁的层次结构,判断肿瘤侵到胃壁多深的准确率有92%。不过因为有辐射,而且费用不低,一般不把它当首选的筛查方法。
四、高危人群的防控策略
哪些人是高危?
- 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胃癌风险增加4-6倍);
- 父母、亲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风险增加2-3倍);
-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还伴有肠化生(每年癌变概率1-2%);
- 长期吃高盐、腌制的食物(比如腌菜、腌肉)。
怎么预防?分三级
一级预防(从源头防):根除幽门螺杆菌能让胃癌风险降低30-40%;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定期做胃镜能把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提升到90%以上;
三级预防(康复管理):治完胃癌后要定期随访,长期跟踪身体情况。
这些信号必须立刻查
- 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胃部症状(比如胃疼、胀);
- 本来的胃病症状突然“变样”(比如以前偶尔疼,现在天天疼得睡不着);
- 没有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拉黑便、吐血);
- 短时间内突然瘦了很多(比如3个月掉了10斤以上)。
总的来说,胃癌虽然会“伪装”,但只要我们留意身体的异常信号,高危人群做好预防和定期筛查,就能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很高,所以别忽视胃部的小毛病,重视检查、早干预,才能把胃癌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