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是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者常见的皮肤问题,根据国际标准分为四期:I期是皮肤出现按之不褪色的红印;II期是表皮或部分真皮破损;III期是伤口深至皮下组织,但未达筋膜层;IV期是伤到深层肌肉甚至骨头。数据显示,III期及以上的损伤感染风险是早期的3倍多;而规范护理的话,I期损伤72小时内恢复率能达92%。每天晨间护理时,要重点检查骶尾部(屁股沟上方)、脚后跟、大转子(胯骨外侧突出处)等易受压部位,还可以用透光法(如手电筒照皮肤)辅助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减压技术与体位管理规范
侧躺时保持30度角,配合记忆棉垫支撑,能让局部压力减少近一半。改良的体位支撑法采用“三点减压”:头颈部垫枕、膝窝处支撑、足跟悬空,再每2小时轴线翻身(翻身时保持身体直线不扭曲),可保护髋关节正常受力。对于深度损伤患者,建议用低气压波动的气垫床,配合含银离子的藻酸盐敷料保持伤口湿润。要注意避免使用环形气圈,否则会导致周围组织缺血。
感染控制标准化流程
如果伤口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特殊异味,可能合并了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处理流程要规范:先用脉冲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再用含银敷料做局部抗菌;同时要加强全身营养。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下,为伤口愈合创造好环境。规范做感染防控的话,伤口愈合周期能缩短19-23天。
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
现在推荐“五维协作”照护:老年医学科统筹整体方案,伤口护理专科负责清创,康复治疗师指导关节活动训练,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疼痛管理团队处理止疼问题。某区域医疗中心用这种模式后,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下降了58%,平均治愈周期缩短到31天。建议每周开展联合查房,动态评估Braden评分(反映损伤风险的评分)。
营养干预核心策略
每天蛋白质摄入量要维持在1.2-1.5g/kg体重(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吃72-90克蛋白质,相当于1两瘦肉+1个鸡蛋+1杯牛奶),同时补充维生素C(100mg/d)和硫酸锌(220mg/d),能让胶原合成效率提升37%。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建议把流质食物调成蜂蜜样黏稠度,配合头颈前屈45度的进食体位。最新研究显示,添加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补充方案,能让炎症因子IL-6水平下降29%。
疼痛管理阶梯方案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0分不疼、10分最疼)评估疼痛:轻度疼痛(0-3分)优先用非药物方法,比如音乐疗法加经皮电刺激;中度疼痛(4-6分)增加冷热敷交替;重度疼痛(≥7分)需在医生指导下用阿片类药物。多中心研究发现,配合耳穴压豆的综合镇痛方案,能让吗啡用量减少45%。建议建立疼痛护理记录,每小时动态监测。
常见护理误区警示
- 过度清洁:频繁擦拭会破坏皮肤的保护油脂,每天用中性pH值清洁剂(如温和沐浴露)做一次整体擦浴即可;
- 体位固定:持续用环形气圈会导致周围组织缺血,推荐交替使用U型垫与O型垫;
- 偏方风险:外用草药引发接触性皮炎的案例占17%,严格禁止非规范处理。
预后评估与照护决策
用改良的ABCDE体系评估恢复情况:A(白蛋白<30g/L,提示营养差,伤口愈合延迟)、B(BMI<18.5,太瘦,感染风险增加2.1倍)、C(合并3种以上慢性病)、D(伤口分期>III期)、E(24小时渗液>5ml)。如果同时符合B、C、D三项,需提前启动安宁疗护预案,护理重点转向舒适度维护。
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关键是“预防优先、规范处理”,从减压、感染控制到营养支持、疼痛管理,每一步都要科学到位。早期损伤只要及时干预,大多能快速恢复;即便到了晚期,规范护理也能减轻痛苦、降低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人群,家属要多留意皮肤变化,按上述方法做好日常护理,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压力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