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的手肿得像发酵的面团,街坊议论“怕是时日无多了”,这可把家属急坏了。其实,老年人手肿就像身体亮起的“警示灯”——可能是生理机能退化的正常信号,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提醒。有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老年水肿问题通过规范检查和治疗能有效控制,不用过度恐慌。
咱们身体里的白蛋白就像“吸水小海绵”,能把水分“锁”在血管里。如果白蛋白减少(比如低于30g/L),“锁水”能力变差,水分就会跑到皮下组织,造成“一按一个坑”的凹陷性水肿——这也是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或肾病综合征患者水肿的原因。
老人手肿的常见原因主要有7类:
- 体位性水肿:长期卧床或总坐轮椅的老人,因为重力原因,上肢静脉里的血液回流不畅,容易手肿。建议每2小时帮老人动一动肩膀、胳膊肘,促进血液流通。
- 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只有一只手突然肿起来,还伴着红、肿、热、痛,得警惕静脉血栓。60岁以上老人中,每年大概每200个人里就有1个会出现这种情况。
- 心源性水肿:右心衰竭的老人常出现两边手对称的凹陷性水肿,比如40%心功能Ⅲ级的患者会有手肿的情况。
- 肾源性水肿:肾功能不好的老人,水肿通常从眼皮开始,但有30%的人最先表现为手肿,还会伴有尿量变多或变少的情况。
- 内分泌异常: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引起的黏液性水肿,手摸起来像“发酵的面团”,通常还会有怕冷、便秘、没力气等代谢慢的症状。
- 药物反应:有些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导致手脚水肿,发生率大概3%-5%,调整药物后大多能缓解。
- 特发性水肿:还有15%的老人手肿找不到明确原因,属于身体机能退化的正常表现,但要定期检查。
应对老人手肿,要记住3个科学原则:
- 量化监测:每天固定时间用软尺量手腕围度,如果24小时内突然增粗超过2厘米,要赶紧去医院。
- 体位管理:把肿的手抬起来,比心脏高15-30度,再用40℃左右的温水敷一敷,能帮着促进血液循环。
- 营养干预:如果肾功能没问题,每天可以按每公斤体重1.2克的量吃点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鱼肉);盐要少吃,每天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得立刻送医院:
- 突然一只手肿得更厉害,还喘不上气;
- 手肿的地方皮肤发亮、变紫,像缺血了;
- 同时有昏迷、胸痛等全身不舒服;
- 水肿的地方起了鼓起来的水疱。
《老年水肿管理专家共识》里说,80%不是急性发作的水肿,通过门诊治疗72小时内就能缓解。建议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做一次静脉超声、心功能检查和营养筛查。其实,只要科学认识水肿,建立“观察变化-记录情况-及时就医”的应对习惯,就能帮老人维护健康——这才是面对老年手肿最关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