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上嘴里出现黄色的黏稠唾液,还带着难闻的臭味时,很可能是龋齿在“作乱”——口腔里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龋洞就像一个“生化小工厂”,里面的细菌不断产生挥发性硫化物,而夜间唾液分泌量只有白天的20%,没法及时冲走这些臭东西,味道自然更明显。
龋洞是怎么“变臭”的?
龋齿形成后,变形链球菌这类致龋细菌会在龋洞里搞出一系列“小动作”:
- 打造“臭臭小环境”:龋洞缺氧又偏酸,特别适合厌氧菌繁殖,这里的细菌数量比健康牙面多30倍;
- 生产“臭味原料”:细菌分解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时,会产生乳酸、乙酸等酸性物质,再和含硫氨基酸反应,生成臭臭的硫化氢;
- 加固“细菌社区”:菌斑里的多糖和蛋白质缠成网状“生物膜”,普通刷牙只能清掉表面30%的细菌,剩下的继续“藏着搞破坏”。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还发现,龋洞里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会分泌一种蛋白酶,专门破坏唾液里的黏蛋白保护层——原本黏蛋白能“挡住”细菌,现在保护层被破坏,细菌更易滋生,形成“越破坏越臭”的恶性循环。
龋齿变深,麻烦不只是口臭
如果龋齿没及时补,变深伤到牙髓(牙神经)引发牙髓炎,问题就不只是口臭了:
- 身体“派兵”对抗:炎症会让大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聚集到牙龈,每毫升炎症渗出液里能有120万个;
- 酶“加班”搞破坏:白细胞里的酶在夜间更活跃,活性是白天的4.7倍;
- 唾液成分改变:炎症导致组织液外渗,唾液里的钠、钾离子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更关键的是,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口臭越重,血液里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越高——口腔炎症已经和全身健康挂上了钩。
细菌失衡,龋齿越坏越快
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发现,龋齿患者口腔里的细菌种类比健康人少40%:本来帮忙维持平衡的“好细菌”(比如韦荣球菌)从健康人的28%降到只有9%,而“坏细菌”(像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却抱团“扩张地盘”,它们的破坏力还变强了——分泌的葡糖基转移酶活性是原来的3倍,会更快形成菌斑。
这种失衡会导致两个“恶性循环”:
- 黏得牢、长得快:生物膜让细菌更难被清除,每24小时细菌数量能增长15倍;
- 越酸、越破坏: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不断溶解牙齿硬组织(羟基磷灰石),每天能破坏0.25立方毫米的牙本质。
这样做,阻止龋齿“搞臭”口腔
要解决龋齿引发的夜间口臭,得从“日常防护、应急缓解、专业治疗”三个层面入手:
基础防护:每天做好3件事
- 刷够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轻刷牙龈沟),搭配牙间刷清洁牙缝,每天总共刷够3分钟;
- 用含氟牙膏:选含氟牙膏(氟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每周用菌斑显示剂看看有没有没刷到的“死角”;
- 管好嘴:少喝碳酸饮料、少吃酸的食物,吃完坚果、饼干这类零食后,及时漱口或刷牙。
应急缓解:临时止臭止难受
- 短期消菌:可以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具体用法遵医嘱,不要长期使用;
- 临时堵洞:找医生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暂时封填龋洞,减少食物嵌塞;
- 冷敷缓解:用凉毛巾敷发炎的牙龈,每次15分钟,能减轻肿痛。
专业治疗:彻底解决问题
- 浅龋早补:发现浅龋要尽快用复合树脂充填,早治疗不仅省钱,还能保留更多健康牙组织;
- 中龋分层补:中龋需要分层去除坏牙质,保留能再矿化的牙本质,先用玻璃离子水门汀过渡;
- 深龋看牙髓:深龋要根据牙髓状态选择间接盖髓或根管治疗,咬合面的“隐藏龋”得用激光荧光检测才能发现。
别掉进龋齿的“认知陷阱”
关于龋齿,很多人有三个误区:
- 误区一:龋齿进展慢——浅龋一年只坏0.2-0.5毫米,但变成中龋后,一年能坏1.2毫米,速度快了好几倍;
- 误区二:电动牙刷伤牙龈——正确使用声波震动牙刷,菌斑清除率比手动高42%,不会伤牙龈;
- 误区三:能看到的黑洞才是龋——只有65%的龋齿能肉眼看到,“隐藏龋”得用冷诊或激光荧光检测才能发现。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夜间口臭持续超过2周,或者吃冷、热食物时牙敏感,一定要尽快去做全景口腔检查。早期干预不仅能降低治疗成本,还能保住90%以上的健康牙组织,避免发展到需要根管治疗(杀神经)的地步——毕竟,牙齿能“自己留着”,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