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朵出血?先别慌着塞棉签
“啊!有血!”当你从棉签上看到血迹时,是不是心跳一下就快了?别先吓自己以为是耳癌——根据近年临床数据,绝大多数挖耳出血都是能恢复的小损伤。咱们跟着耳科医生一起,弄清楚挖耳出血的真实原因。
外耳道疖肿:藏在耳朵里的“红肿小疙瘩”
耳道皮肤的毛囊被感染后,会出现红肿凸起,有点像脸上长的痤疮。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在疖肿破溃前,会先疼个3-5天。这时候硬掏耳朵,很可能把疖肿弄破出血,严重的还会引发耳廓软骨膜炎,导致耳朵变形。
皮肤损伤:耳道太嫩,别用尖锐东西“戳”
耳道皮肤特别薄,只有0.1毫米,用金属挖耳勺这类尖锐物品掏耳,很容易造成机械性划伤。国外研究发现,急诊接诊的耳道划伤患者中,大多有金属挖耳勺使用史。这种损伤不仅会出血,还会破坏耳道的天然防御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鼓膜危机:别碰耳朵里的“声音窗户”
鼓膜平均厚度约0.1毫米,是声波传导的关键结构。不当挖耳(比如伸得太深、用力太猛)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损伤程度从微小裂隙到完全破裂不等。临床指南提醒,鼓膜穿孔若合并感染,可能影响听力;还有人因为继续操作,导致二次损伤。
科学应对指南:三步止住耳出血
- 立刻停手:赶紧停下所有掏耳动作,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 冷敷止血:用干净纱布包裹冰袋敷在耳廓上,每次不超过15分钟,间隔1小时可重复;
- 调整姿势:让出血的耳朵朝上,减少血液在耳道内的滞留压力。
临床指南强调:如果出血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随眩晕、耳鸣、听力明显下降,一定要及时就诊。医生会通过耳内镜精准评估损伤情况,必要时进行鼓膜功能检测。
耳道自洁秘籍:告别“挖耳强迫症”
耳朵本身有自洁功能,过度清洁反而会破坏天然保护屏障。想科学护耳,可以试试这几招:
- 软化耳垢:每周往耳内滴3-5滴矿物油,促进耵聍自然脱落;
- 冲耳技巧:沐浴时让温水流经耳道口,轻柔冲走松动的耳垢碎屑;
- 棉签用对:仅清洁耳道口1/3区域,别往耳道深处伸——不然容易把耳垢推得更深,甚至戳伤皮肤。
要是出现持续瘙痒、闷胀感,别自己瞎掏,建议去医院做耳道微生态评估,这才是科学护耳的正确方式。
其实耳朵有天然的自洁能力,挖耳出血大多是操作不当或忽视耳道状态导致的。遇到出血先按三步法处理,别慌;平时少掏耳、用科学方式护耳,才能让耳朵保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