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持续性头晕乏力反复出现时,要警惕贫血——这种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可能悄悄导致身体多个器官缺氧。很多人会把这些表现误以为是工作压力大、累出来的,但其实贫血需要早识别、早干预。数据显示,全球约20%的成年人存在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及时关注这件事对健康很重要。
为什么贫血会让人不舒服?
红细胞是身体运氧的“核心快递员”,每个红细胞能装下约2.8亿个氧分子,靠着血液循环,每分钟就能给全身完成50次“氧气配送”。如果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阈值(成年男性<130g/L,女性<120g/L),身体组织的供氧就会明显不足。大脑是出了名的“高耗氧器官”,每分钟需要约750ml氧气才能维持正常功能,一旦缺氧,就会出现眩晕、注意力减退、耳鸣等症状。
贫血常见的四个原因
- 吃不够关键营养:现在饮食结构变化,很多人铁元素摄入不足,我国育龄女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达15.7%。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只有动物性食物(血红素铁)的1/3,长期吃素的人要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 骨髓不“造血”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在上升,和接触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这种情况会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表现为容易出血、免疫力下降。
- 红细胞坏得太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寿命会显著缩短(正常红细胞能活120天,他们可能只有10-20天),常见于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表现是黄疸、尿色变深(像浓茶)以及贫血的“三联征”。
- 悄悄流血没发现:女性月经失血量超过80ml/周期,或者胃溃疡、肠道息肉导致的慢性出血,都是常见的“隐性失血”原因。研究证实,每天持续失血5ml,超过半年就会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
贫血怎么防、怎么治?
- 吃对饭,补营养:日常饮食要科学搭配——饭前吃点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鲜橙子、猕猴桃),能促进铁吸收;主食里加些瘦肉、动物肝脏这些“血红素铁”来源(这种铁更容易被身体吸收);饭后可以吃点坚果补补铜(铜能帮着铁利用)。研究显示,维生素C能让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提升3倍。
- 补剂要选对,别乱补:不同类型的贫血要选不同的补充剂。缺铁性贫血建议选胃肠刺激小的多糖铁复合物;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要联合补充活性叶酸和甲钴胺。补铁期间要定期查“铁蛋白”,避免补太多导致“铁过载”(铁太多也会伤身体)。
-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去查:如果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持续2周没缓解,要去做全血细胞分析和网织红细胞检测。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还需要进一步查血清铁代谢指标。如果是遗传性贫血高发的地区,建议做相关基因筛查。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孕妇要在妊娠中期开始,每天补充30mg元素铁,哺乳期得持续补6个月;竞技运动员因为红细胞更新快,铁需求量比常人多50%;60岁以上老年人要把血红蛋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关注肿瘤相关性贫血的风险;用低热量饮食减肥的人,要保证每天至少吃200g动物蛋白(比如瘦肉、鸡蛋),别因为节食缺了铁。
这些情况是“危险信号”,马上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一定要赶紧去医院:突然晕过去还伴随心跳紊乱、没有明显原因的皮肤瘀斑(青一块紫一块)、黄疸越来越严重、晚上睡觉突然喘不上气(得坐起来才能缓解)。这些症状可能提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急性溶血事件,需要多学科医生一起处理。
总之,贫血不是“小毛病”,它可能藏着营养不够、造血出问题,甚至悄悄流血的隐患。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孕妇,都得重视日常的饮食搭配、定期检查,特别是出现持续不舒服的时候,别硬扛。早发现、早调整,才能让身体的“氧快递”正常运转,远离贫血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