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是人体的“氧气搬运工”,每天要把2000多亿升氧气送到身体各个组织。要是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身体组织就会缺氧,这就是贫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4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育龄女性和儿童是高发群体。
贫血的三大原因
现代医学把贫血的原因归为三类:红细胞生成少了、破坏快了,或者丢得多了,具体来说——
红细胞生成障碍:“造血工厂”出问题
- 铁不够: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如果体内铁储备低于20μg/L,骨髓造红细胞的能力会明显下降。我国女性每天铁吃够的人还不到40%,很容易因缺铁引发贫血。
- 缺维生素: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成熟的“加速器”,缺了会导致红细胞发育不成熟(也就是巨幼红细胞贫血)。长期严格素食者中,80%可能缺维生素B12。
- 骨髓病变:像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疾病,会直接破坏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得通过骨髓穿刺才能确诊。
红细胞破坏加速:“搬运工”提前“退休”
- 天生问题: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膜不稳定,寿命只有正常细胞的1/3,没等完成“运氧任务”就被破坏了。
- 自身免疫攻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会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引发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相当于自己人“打”自己人。
- 物理损伤:剧烈运动(比如马拉松)可能导致红细胞机械性损伤,运动员的红细胞寿命比正常人短20%。
红细胞丢失过多:“搬运工”越丢越少
- 慢性失血:胃溃疡、痔疮引起的慢性出血,每天丢5ml,一年下来就会丢1800ml血,慢慢拖成贫血。
- 隐匿出血:早期消化道肿瘤可能只有大便潜血阳性的“隐蔽”表现,得做胃肠镜才能找到出血点。
- 急性出血:外伤导致快速失血超过800ml,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必须立即就医。
出现这些症状,该怎么查?
如果持续2周以上有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建议按以下流程检查:
初步筛查:先做简单判断
-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指甲回充盈时间(按压指甲后恢复血色的速度)、睑结膜色泽(眼皮内侧的颜色),初步判断有没有贫血。
- 运动耐量测试:平地快走500米,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果走几步就缺氧,可能贫血影响了运动能力。
- 实验室检查:做血常规(看红细胞、血红蛋白数值)、铁代谢指标(查铁储备够不够)、网织红细胞计数(看骨髓造红细胞的速度)这些基础检测。
进阶诊断:找到具体原因
- 特异性检测:血红蛋白电泳用于筛查地中海贫血,溶血三项(血清胆红素、结合珠蛋白等)评估红细胞是否被破坏。
- 影像学检查:胃肠镜能定位慢性失血病灶(比如胃溃疡、肿瘤的位置)。
- 骨髓评估:必要时做骨髓穿刺和活检,直接查看骨髓的造血情况。
吃对食物,帮身体“补”回红细胞
调整饮食是改善贫血的基础,推荐这些营养策略:
红肉与动物肝脏:补铁效率高
- 每周吃2次、每次50g猪肝,能满足一周的铁需求。搭配彩椒(富含维生素C)一起吃,铁吸收率能提升3倍。
- 牛肉每100g含铁3.2mg,建议炖煮着吃——能保留更多容易吸收的血红素铁(比植物铁的吸收率高)。
植物性食物:搭配对了也有效
- 菠菜每100g含铁2.9mg,吃的时候配点柠檬汁(含维生素C),能促进铁吸收。
- 黑木耳铁含量高达97mg/100g,但里面的草酸会影响铁的生物利用度,别一次吃太多,或搭配维生素C食物中和。
特殊人群要注意
- 素食者:每天补充25μg维生素B12(因为维生素B12主要来自动物食物)。
- 茶饮爱好者:茶里的鞣酸会影响铁吸收,要和吃饭间隔2小时再喝。
- 孕妇:孕期铁需求大,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别自行购买。
长期管理: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想要远离贫血,得建立长期预防习惯:
- 普通人群每年做1次血常规检查;
- 经期量多的女性每半年查一次血常规;
- 长期用抑酸药物的人,定期监测铁蛋白(抑酸药会影响铁吸收);
- 40岁以上不明原因贫血,要排查肿瘤(比如消化道肿瘤);
- 运动员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避免运动性铁丢失;
- 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预防巨幼红细胞贫血和胎儿神经管畸形。
总之,贫血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但只要早预防、早发现、早调整,大部分都能有效改善。高发人群(育龄女性、儿童、素食者)更要关注身体信号,通过合理饮食、定期体检,把“氧气搬运工”的数量和质量维持好,让身体保持充足供氧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