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后头晕呕吐,是小问题还是大隐患?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2 11:51:54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98字
通过解析头部撞击后的两种主要病理机制,系统讲解症状识别要点与就医决策流程,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头部外伤应对认知体系,掌握黄金观察期的处置技巧,避免延误治疗风险。
头部外伤颅内出血头晕呕吐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震荡CT检查神经反应医疗急救健康科普
头部外伤后头晕呕吐,是小问题还是大隐患?

当头部受到撞击后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很多人要么过分慌神,要么不当回事——其实这些症状背后可能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问题,得靠科学认识和规范处理才能避开风险。

头部外伤的两种常见问题

大脑外面包着三层脑膜,这种结构让头部受外力撞击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功能性神经紊乱——就像电路暂时短路,神经之间的信号传递乱了,会引发头晕、恶心这些短暂症状;另一种是器质性结构损伤——比如颅骨和硬脑膜之间出血(硬膜外血肿)、脑表面血管破了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情况会导致颅内压力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值得警惕的是,约40%硬膜外血肿患者会有“中间清醒期”——就是撞完后先清醒一会儿,之后突然变严重,所以只要撞到头还吐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撞头后2小时,重点观察这几点

国际权威指南提醒,撞头后的2小时是观察病情的关键期,要重点盯着这几项:意识状态,尽量别让患者睡觉,保持清醒才能及时发现异常;瞳孔反应,看看两边瞳孔是不是一样大,用手电筒照的时候会不会收缩——如果不一样或不收缩,可能是颅内压高了;运动功能,让患者平举两只胳膊、单腿站一站,看看有没有晃得厉害或抬不起来;呕吐情况,记清楚吐了几次,是不是“喷射状”——如果是,可能是脑脊液循环出问题了。尤其要注意老人——因为脑萎缩有“缓冲空间”,症状可能晚才出来,得观察更久。

做CT还是MRI?急诊首选CT

如果有持续头痛、反复吐或意识变模糊,首选做头颅CT。CT的优势很明显:,多排螺旋CT15秒就能扫完整个脑袋;,查急性出血的准确率超过98%;能看懂问题,CT上的“高密度影”是新鲜出血,要是中线结构偏了,可能要发生脑疝(很危险)。另外,MRI(磁共振)虽然更清楚,但做的时间长,急诊不适合用。

不同情况,怎么处理?

根据检查结果,要分阶梯管理:
没查到结构损伤的人:48小时内别做剧烈动作(比如提重物、跑跳);待在安静的地方,别让强光刺激(不然会加重头晕);吃的要“三低”(低盐、低脂、别吃辣的或太刺激的);可以练前庭康复,比如坐着练平衡。
查到颅内出血的人:硬膜外血肿超过30ml,得听医生的做急诊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话,得绝对卧床,别生气或激动;脑挫裂伤加水肿的,要用阶梯式脱水治疗;所有出血患者都要定期测颅内压变化。

康复期怎么做?

就算CT/MRI没问题,有些患者还是会有持续症状,这时候要注意:少用脑子,别玩太多手机电脑,别做太费脑子的事;慢慢动起来,先散步,再慢慢改成慢跑,循序渐进;辅助治疗,医生评估后可以做高压氧舱之类的治疗;记症状,每天把头晕、头痛的情况记下来,看看有没有变严重。研究说,按规范康复的话,90%的人3个月内认知功能能恢复。

其实,头部撞后的每一个症状都是大脑在“求救”。记住“宁可多查,不能大意”——及时找专业医生检查,是对自己健康最基本的负责。大家多学点儿基础识别方法,有问题赶紧就医,才能避开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