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诊断检查和科学管理要点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想要管好它,得从准确诊断、规范治疗到长期管理一步步来。下面就给大家讲清楚痛风的关键知识。
临床诊断:要综合多项检查
诊断痛风不能只看某一项指标,得结合好几类检查结果。血尿酸检测是基础,但光查这个不够——还得测24小时尿尿酸,能直接反映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另外,约一半患者会出现肾小管功能异常,所以要查肾功能相关指标(比如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因为痛风常伴随炎症反应,得查C反应蛋白和血沉看炎症程度;又因为痛风容易和代谢综合征(高血糖、高血脂等)同时存在,还需同步查血糖、胰岛素和血脂四项。影像学检查推荐X光和B超一起做,若需要更精准定位尿酸盐沉积的位置,再用双能CT。
老年患者:要警惕特殊并发症
老年痛风患者得特别注意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会导致“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腿就酸得没法继续,歇会儿才能再走),还伴随腿皮温降低,要和痛风性关节炎区分开;深静脉血栓是单侧腿肿,表面静脉鼓起来,和痛风的关节红肿热痛不一样;类风湿关节炎则需通过类风湿因子检测和关节超声鉴别。所以老年朋友要是关节不舒服,别自己热敷或贴膏药,赶紧去医院查清楚,避免误判。
急性发作期:24小时内用药最关键
痛风急性发作时,越早用药效果越好——根据指南,症状出现24小时内就得启动治疗。首选非甾体抗炎药,但要同时用胃黏膜保护药,减少对胃的刺激;秋水仙碱是二线选择,一般用3-5天就行;若多个关节受累或疼痛剧烈,可短期用糖皮质激素。这些药都得在医生指导下用,建议大家建个“用药记录卡”,把既往用药反应(比如过敏)、禁忌药记下来,方便医生参考。
长期管理:饮食、运动、药物一个都不能少
痛风的长期管理要抓“三个重点”。饮食控制占干预的30%,每天要喝够2000ml水(分多次少量喝,别一次灌太多);运动选低冲击型的,比如游泳、骑自行车,每周累计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避免关节受伤。药物方面,若血尿酸持续超过480μmol/L,就得启动降尿酸治疗——常用的有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两类药,具体方案由专科医生定,别自己乱调药。
常见误区:这些说法要澄清
很多人对痛风有误解,得掰碎了说清楚:第一,痛风不是“老年病”,现在年轻化趋势明显,30岁以下患者已占18%;第二,植物性嘌呤吸收率低,其实含糖饮料对尿酸的影响更大,别觉得“吃素就不会痛风”;第三,间歇期(不疼的时候)管理很重要,规范治疗能让一半患者的痛风石溶解,不管的话容易复发;第四,没有经科学验证有效的降尿酸保健品,优先选正规医疗方案,别乱买“神药”。
痛风是需要长期管的病,从早期准确诊断,到急性发作时及时用药,再到日常饮食、运动的坚持,每一步都不能松。避开认知误区,跟着医生的指导来,就能有效减少发作、控制病情,过正常生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