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和肝脏都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它们位置相邻、功能联系紧密,因此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很可能连累肝脏出现损伤——背后藏着一套复杂的病理连锁反应。
炎症因子的全身性“攻击”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坏死的胰腺组织会触发全身“炎症警报”,免疫细胞会释放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信号分子”,跟着血液流到全身各处。当这些因子抵达肝脏,会直接伤害肝细胞里的“能量工厂”(线粒体),让肝细胞没法正常代谢。有研究发现,炎症因子浓度越高,肝细胞“凋亡”(类似细胞“自我淘汰”)的概率就越高——这种全身炎症反应也是多器官功能出问题的重要诱因。
胆汁代谢的“恶性循环”
胰腺头部和胆总管是“共用通道”,胰腺炎发作时胰腺肿胀,可能压迫胆管。这种压迫会让胆汁排不出去,滞留在肝脏里(胆汁淤积)。滞留的胆汁酸有毒,会破坏肝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细胞的“保护膜”)。反过来,胆汁还可能倒流回胰腺,激活胰蛋白酶原,让胰腺“自己消化自己”,形成“胰脏伤肝、肝脏反过来伤胰脏”的恶性循环。比如影像学研究显示,当胆管压力超过20厘米水柱时,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会明显升高。
肝脏微小血管的“堵与漏”
胰腺炎的炎症会连累血管,通过三个方式影响肝脏血流:一是肝动脉收缩,给肝脏的供血减少;二是门静脉血流变慢;三是肝窦的内皮细胞变“漏”。这些变化会导致肝脏“微循环障碍”,让肝细胞缺氧,没法正常完成解毒、合成蛋白质等功能。监测数据显示,重症患者的肝脏血流量可能只剩平时的一半,还会伴随乳酸排不出去、身体变酸(代谢性酸中毒)的问题。
感染带来的“二次打击”
胰腺坏死组织容易“招细菌”,肠道里的细菌还可能通过受损血管进入血液,产生内毒素。这些内毒素进入肝脏后,会激活肝脏里的枯否细胞,释放更多炎症因子——相当于给肝脏“再补一刀”,会加重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还容易形成微小血栓。临床数据表明,合并感染的胰腺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风险是无感染者的3倍以上,死亡率也显著更高。
多维度防控:从根源减少肝损伤
针对上述机制,临床会采取分层干预:
- 早期控制炎症:通过输液维持身体血容量,必要时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抑制胰酶分泌,避免炎症扩散;
- 缓解胆道压力:如果合并胆道疾病(比如胆结石),早期做内镜下胆道减压术,降低胆管压力;
- 保护微循环:在监测血流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保持肝脏微小血管通畅;
- 预防感染: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时机,不盲目预防性用药,避免细菌耐药。
研究发现,规范化综合管理能让肝损伤发生率降低27%。不过要注意,具体治疗方案需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评估确定,不能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