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痛风突然发作,关节又红又肿、又热又痛时,首选风湿免疫科看诊。这个科室的医生熟悉最新诊疗指南,能准确区分痛风性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关节病,制定系统治疗方案。如果医院没有风湿免疫科,可以找内分泌代谢科处理代谢异常问题;要是关节结构损伤严重需要手术,骨科能做关节镜清理或矫形手术。
阶梯化治疗核心策略
急性发作期的目标是快速控制炎症,要绝对卧床休息,把患肢抬高。根据2020年中国痛风诊疗指南,首选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要是用了72小时症状还没缓解,得复诊调整治疗。间歇期要开始降尿酸治疗,研究显示持续规范治疗能让82%的患者尿酸达标(<360μmol/L)。治疗方案要根据24小时尿酸排泄量、肾功能情况和合并症来调整,比如肾功能不全的人优先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饮食干预科学方案
动物内脏、贝类海鲜、火锅汤底这些高嘌呤食物要严格少吃,但得知道这些食物只影响体内10%的尿酸生成。更关键的是控制总热量——BMI超过28的患者,减重5%就能让尿酸下降60-80μmol/L。每天要喝够2500ml水,多排尿帮尿酸排出。蔬菜每天吃够600g,像西兰花、菠菜这类含钾的蔬菜能辅助碱化尿液。研究证明,低脂乳制品能降低30%的痛风风险,建议每天喝300ml低脂牛奶。
药物治疗规范要点
降尿酸药物分两类:一类是抑制尿酸合成的(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另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比如苯溴马隆),要根据尿酸代谢类型选。用别嘌醇前最好查一下HLA-B*5801基因,要是阳性,严重过敏的风险会高很多。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4周后根据尿酸水平调整。降尿酸初期要联合低剂量抗炎药物预防急性发作,持续3-6个月。尿酸达标后还要维持治疗至少3年,要是每年复发不到2次,可以考虑减量。
生活方式管理关键措施
每周喝3次以上酒,痛风复发风险会翻近3倍——建议男性每天酒精别超过25g(大概一杯350ml的啤酒)。运动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最大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冬天关节温度每降1℃,尿酸结晶的风险就增加7%,所以关节要戴护套保暖。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夜间血氧下降会导致尿酸升高,得一起治疗。
监测随访体系构建
规范治疗期间,每8-12周查一次血尿酸,每半年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和尿微量白蛋白。关节超声能早期发现尿酸盐沉积,比X线早2-3年看出问题。建议建个痛风管理档案,记录每天的饮食、用药和关节症状。要是出现腰痛、尿频等异常,得立刻做肾脏超声和尿液分析。研究证实,系统化管理能让痛风石溶解率提升到65%,复发率降到15%以下。
痛风的治疗不是“痛了才治”,而是要靠规范的阶梯治疗、科学的饮食调整、合理的药物使用、长期的生活方式管理和定期监测随访。只要坚持这些,大部分患者都能控制尿酸达标,减少发作,甚至溶解痛风石,过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