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后,有些朋友只是感觉疼,没明显肿,往往觉得是小伤不用在意。但其实这种“无肿胀型扭伤”并不简单——临床数据显示,它占门诊扭伤患者的18%左右,其中35%存在深层组织损伤。这种“没肿却疼”的情况,可能和关节囊内压力变化、神经末梢异常放电或微小骨裂有关,要是处理不好,二次受伤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踝关节结构复杂,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面和上百条韧带,组成了精密的生物力学系统。比如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时,可能只有持续的钝痛,不会出现典型肿胀。2023年《运动创伤学报》的研究发现,这种损伤会破坏关节的“本体感觉”——也就是关节自己感知位置和运动的能力,导致运动控制能力下降40%,陷入“受伤→关节不稳→再受伤”的恶性循环。
现代运动医学对急性期(刚扭伤的阶段)有更新的处理建议:1. 保护性制动:用可调节护踝固定关节在中立位,既能避免乱晃加重损伤,又能适当进行功能锻炼;2. 体位管理:把受伤的脚抬高到比心脏高15厘米左右,保持足尖高于足跟的姿势,促进静脉回流;3. 渐进式负重:在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循序渐进练习——先足尖点地,再足弓着地,最后全脚着地;4. 温度疗法:受伤头48小时采用冷热交替敷,之后改为持续热敷,通过温度刺激调节微循环。
很多习惯性崴脚的患者,都有首次扭伤处理不当的经历。关节稳定性下降后,距骨(踝关节内的重要骨骼)异常滑移超过5°,就容易引发反复扭伤。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建议,反复崴脚的人应进行星形偏移测试、单腿平衡测试,必要时通过应力位X线评估韧带完整性。
康复训练需要分阶段实施:1. 急性期(0-72小时):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慢慢勾脚、绷脚)和低强度等长收缩(肌肉用力但不带动关节活动),配合血流限制训练预防肌肉萎缩;2. 亚急性期(3-10天):开展弹力带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套住脚掌,脚往外掰、往里勾对抗阻力)和本体感觉训练(用平衡板练习重心控制);3. 功能恢复期(2-6周):实施敏捷梯步法训练(踩敏捷梯格子练习脚步)和单腿跳跃训练,逐步恢复正常运动模式;4. 预防期(6周后):加入折返跑、单脚跳绳等动态训练,强化关节稳定性。
最新研究推荐一个简单的日常训练:坐姿时用足尖书写26个英文字母。这个动作通过多维度活动增强关节灵活性,经功能性磁共振验证,坚持做能使踝关节活动范围提升12%,运动协调性改善18%。
要是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1. 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放射性疼痛(比如从脚踝传到脚背、小腿);2. 足部感觉异常(麻木、刺痛);3. 关节活动时出现卡住的感觉;4. 单腿站立困难,维持时间不到10秒;5. 足弓形态变样或走路姿势明显不对。
总之,踝关节扭伤即使没有明显肿胀,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性期处理、按阶段做好康复训练,才能避免深层损伤加重或发展成习惯性崴脚,保护好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