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表面没磕没碰就出现黄色淤青,按上去还疼,这可能不是小问题——提示身体的凝血系统可能出了异常。这种现象不只是局部受伤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重视的全身健康信号。
凝血系统出问题的三大原因
人体止血靠三大“功臣”配合:血小板、凝血因子和血管壁。不管哪一个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没外伤也皮下出血。有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不明原因淤青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血小板“不够用”了
血小板是修复血管损伤的“先头部队”,正常数值在125-350×10⁹/L之间。如果低于50×10⁹/L,哪怕轻轻摩擦皮肤都可能出血淤青。比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就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的,每年大概每10万人里有3-5人会得这种病。它的特点是血小板被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过度清除,做个血常规就能初步筛查。
凝血因子“缺斤少两”
凝血因子要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也就是血痂的主要成分),如果Ⅷ因子或Ⅸ因子缺了,就会分别得血友病A或血友病B。约30%的血友病患者第一次出血就是软组织淤青,而且这种病常和家族遗传有关。另外,有些抗凝药物可能会让身体“抑制”凝血因子,吃这类药的人里,40%会出现淤青。
血管壁变“脆”了
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帮手”,缺了它会让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变“脆弱”。虽然坏血病现在很少见,但如果长期饮食不均衡(比如很少吃新鲜水果蔬菜),还是要小心。有研究发现,长期缺维生素C的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异常的概率比正常人高3倍多,表现为皮肤出现小血点、牙龈肿等。
遇到不明淤青该怎么办?
面对没原因的淤青,建议按这几步做:
- 记好症状:拍下来淤青的变化过程(比如从红到黄的颜色变化),记清楚有没有伴随发热、关节肿、乏力等全身症状;
- 做基础检查:先去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这些项目);
- 找专科医生:根据初步结果,再决定要不要做更深入的检查,比如凝血因子活性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等;
- 减少碰撞:暂时别做太剧烈的运动,穿软和点的衣服,家里尽量少放尖锐物品,避免磕碰到。
普通淤青和病理性淤青怎么区分?
通过几个特征能初步判断:
| 特征 | 普通碰伤后的淤青 | 凝血异常导致的淤青 |
|---|---|---|
| 大小 | 一般小于5cm | 超过5cm或越变越大 |
| 出现方式 | 磕碰后马上出现 | 没碰没磕慢慢冒出来 |
| 深层组织有没有问题 | 不会累及关节、肌肉 | 会伴有关节肿或肌肉血肿 |
| 家族史 | 没有出血病家族史 | 有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
还要特别警惕:如果身上出现大面积的紫癜(成片的紫色淤血点),可能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信号。有研究显示,约3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皮肤或黏膜出血,这时候一定要赶紧做骨髓检查明确诊断。
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建议24小时内去看医生:
- 突然牙龈出血或流鼻血;
- 大便发黑(提示消化道出血);
- 女性月经量特别多,每小时都能浸透卫生巾;
- 打针、抽血的部位渗血超过15分钟。
现在医学对凝血问题的检查已经很完善了,做基础检查后48小时内,大概能明确70%的出血原因。对于确诊的患者,比如血友病,现在有重组凝血因子制剂、靶向治疗等方法,比20年前好多了——血友病患者的年出血率下降了62%。所以遇到不明原因的淤青,别慌,但也别不当回事,早检查早干预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