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起眼”,容易被当成咽炎、胃炎等小毛病,但如果能及时识别几个关键信号,就能帮我们抓住早诊早治的机会。
要警惕这4个“早期信号”
- 固定位置的喉咙异物感
当癌细胞让食道黏膜凸起时,约2/3患者会在吃东西时感觉“喉咙里卡了东西”,而且能明确指出“就是这里难受”——和咽炎那种“整个喉咙都发紧、说不上具体哪疼”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研究发现,这种异物感持续越久,肿瘤进展的可能性越高。 - 吃不下东西的情况“慢慢加重”
当肿瘤占了食道管腔1/3以上时,约85%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一开始吃粗纤维食物(比如芹菜、牛肉干)会“卡”,后来喝稀粥、汤之类的流质也卡,最后连水都难咽下去。更关键的是,不管换什么姿势(站着、坐着),这种“卡”的感觉都不会缓解——这是和普通“咽不下去”最核心的区别。 - 顽固喉咙干,润喉没用
约40%早期患者会遇到“明明嘴里不干,但喉咙就是一直干”的情况,就算喝很多水、含润喉糖也没用。这其实是肿瘤影响了控制唾液分泌的神经,导致喉咙黏液分泌变少。 - 吃东西时疼,还会“串到”其他地方
当肿瘤侵犯到食道黏膜下层时,患者会在吃东西时觉得疼,疼的时候还会“串”到耳朵后面或者肩胛骨内侧。2023年欧洲肿瘤学会的指南特别提醒:如果喝水都会引发疼痛,提示食道癌的可能性约8成,比普通食管炎高很多。
出现症状后,该怎么检查?
如果有2个以上上述症状,而且持续超过3周,建议按“阶梯式”方案排查:
- 基础评估
- 查肿瘤标志物:做鳞状细胞癌抗原、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这三项联合检测,能把早期检出率提高到72%;
- 摸脖子:医生会检查锁骨上方的淋巴结有没有肿大——如果摸到硬邦邦的肿块,可能提示肿瘤转移。
-
影像学检查
- 吞钡餐造影:喝一种白色的钡剂(不会被身体吸收),然后拍X光,能看到食道黏膜有没有“破口”或“凸起”,适合做不了胃镜的人;
- 超声胃镜:比普通胃镜更“精准”,能看清肿瘤扎进食道多深,周围淋巴结有没有被连累。
-
确诊“金标准”
胃镜活检是最准确的方法——医生用胃镜从食道里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多取几个部位的话,诊断准确率能到95%。
这些人要“定期筛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的指南,以下人群建议每年做食道癌筛查:
- 年龄≥45岁,且累计吸烟量≥20包/年(比如每天1包抽20年,或每天2包抽10年);
- 每周喝酒≥14个标准单位(1个单位=10g酒精,比如1瓶500ml啤酒≈1个单位,1杯150ml红酒≈1.5个单位);
- 父母、兄弟姐妹有食道癌病史;
- 长期吃饭太快(每顿不到30秒就吃完)。
早期食道癌的治疗效果远好于中晚期: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85%-92%,而中晚期患者仅15%-30%。所以如果出现“一直咽不下东西”“喉咙固定位置难受”这类症状,千万别拖——最好在30天内完成系统检查,早一步发现,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