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肿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容易走进两个极端——要么特别慌,觉得肯定骨折了;要么不当回事,拖着不去治。其实这是因为大家不太了解踝关节的结构——它是由距骨、腓骨、胫骨和好几组韧带组成的“精密铰链”,扭伤可能伤骨头、伤韧带,也可能伤软组织,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当脚踝突然扭到的时候,连在骨头上的韧带会被过度拉拽。而韧带和骨头连接的地方本来就比较“弱”,用力拉可能把骨面的一小块骨头扯下来,这就是撕脱骨折。这种骨折和单纯韧带拉伤肿得差不多,但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必须靠专业检查才能分清楚。
疼的感觉能帮着判断是不是骨折:普通扭伤疼得比较散,按的时候是酸胀感;骨折的话通常有个明确的“痛点”,像针扎一样锐痛。但要注意,约35%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一开始会被当成软组织损伤。还有种“应力性骨折”更难判断,是反复小伤攒出来的骨裂,初期和严重扭伤差不多,要是误判了会越拖越重。
遇到肿起来的脚踝,医生会按标准流程检查:第一是摸骨性标志——通过按骨头的突起或凹陷,看有没有移位;第二是应力测试——在安全范围内动一动关节,评估韧带稳不稳;第三是拍片子——按照“渥太华踝关节准则”,如果骨头压痛还没法负重,先拍X光。
X光能看清明显的骨折线,但小损伤可能漏;CT能出三维骨结构图像,更清楚;MRI擅长找早期骨髓水肿和韧带的小撕裂。这三种检查配合着用,能把损伤查全。
治疗方案要看骨折类型和关节稳不稳:如果骨片错位不到2mm,一般保守治疗,用能走路的支具,慢慢增加负重;如果三角韧带完全断了或者关节不稳,就得手术放内固定物。
软组织损伤康复得讲科学:前72小时是急性期,要按“POLICE”原则来——保护、冰敷、加压、抬高;过了急性期改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另外,就算肿消了,也得练平衡恢复本体感觉,不然二次扭伤的风险会高40%。
扭伤后有个“黄金急救时间”——3小时内要赶紧用“RICE”法:第一是休息,别再踩地,防止再受伤;第二是冰敷,每2小时敷15分钟,得垫毛巾别冻伤皮肤;第三是加压,用弹性绷带稍微包紧点;第四是抬高,把脚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促进血液回流。
要避免错误处理:揉肿的地方或者热敷会让血管破得更厉害。如果脚麻、肿得特别厉害或者皮肤变紫,可能伤了血管神经,得马上找医生。
踝关节损伤留下后遗症,大多是因为早期误判或乱治。想恢复好,关键是要会科学判断、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按阶段治疗。要是疼得不对劲儿,别自己瞎判断,所有治疗都得听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