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识别症状对治疗至关重要。根据数据,它的年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3到10例,且发病有季节性波动。
典型症状要警惕
持续高烧是脑膜炎最核心的症状,体温常常超过39℃,和普通发烧不同,这种高烧往往伴着寒战、全身肌肉酸疼,用抗生素后不会马上退烧,需要一定时间才会有反应。
因为脑膜发炎刺激导致颅内压力升高,会引发剧烈头痛——多在后脑勺位置,一跳一跳的疼,见光会更厉害。
脖子会变得发硬,医生检查时可能会出现Brudzinski征或Kernig征阳性(比如仰卧抬头时腿不自觉弯曲,或屈膝抬腿时大腿无法伸直);小宝宝可能会脑门鼓起来、整个身体向后弯曲像弓一样。
还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意识变化,比如睡不醒、说胡话甚至昏迷;小宝宝可能不吃奶、一直哭,这些表现不典型,得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并发症要区分
如果炎症影响到颅神经,大概15%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会出现耳朵放射性疼痛,这种疼要和中耳炎区分开:中耳炎的疼主要在耳朵里,可能有鼓膜发红或穿孔;而脑膜炎引起的疼是放射性的,还会伴着脖子发硬、颅神经功能异常(比如耳朵疼同时脖子动不了)。
研究发现,耳朵疼一般出现在病情加重时,提示可能恶化,得赶紧留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
腰椎穿刺怎么做
腰椎穿刺是确诊脑膜炎的“金标准”,操作要按规范来:
第一次就诊时通常做2次穿刺——第一次测颅内压力、查细胞情况,第二天复查生化指标;重症患者治疗中要做3到5次动态检查,看白细胞和蛋白的变化;免疫力差的人,监测间隔至少72小时。
现在有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新检测指标,能让部分患者少做30%的穿刺,但还是得结合病情判断。
这些治疗误区要避开
- 别随便停药:没完成疗程就停药,复发风险翻3倍,还容易让细菌耐药。规范治疗的人复发率4.2%,自己停药的高达12.6%。
- 别盲目退烧:只吃退烧药会掩盖病情,联合用解热镇痛药可能推迟诊断6到12小时。
- 别信民间偏方:有些偏方会伤肝,影响抗生素效果,用偏方的人肝损伤风险高2.8倍。
科学应对这样做
- 赶紧就医:持续高烧加头痛超过24小时,或出现意识模糊、睡不醒,立刻去医院。
- 穿刺注意:穿刺前排空膀胱,术后平躺6小时,每天喝够2000ml水(或补液)。
- 营养支持:急性期静脉补电解质,恢复期慢慢过渡饮食。
- 康复监测:治好后定期查听力、视力和认知能力,6个月内跟踪神经功能恢复。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感染风险高5倍,建议打流脑疫苗预防;出现意识不清的人,保持45度半卧位避免呛到,马上叫救护车。
总之,脑膜炎虽然严重,但早识别症状、规范治疗能大大降低风险。平时注意高危人群预防,出现可疑症状立刻就医,别信偏方,配合医生检查和康复,才能更好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