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咳嗽带脓痰超过2周,还反复咯血,得小心支气管扩张症。这是一种慢性气道病,因为支气管壁结构被破坏,管腔变粗。我国40岁以上的人里,每100个就有1.2个得这病,冬天更容易急性发作。接下来从症状表现、诊断方法、综合管理三个方面讲清楚怎么认识和应对它。
临床特征:典型表现要警惕,无症状也可能藏病变
支气管扩张的典型症状有三个:长期咳嗽带大量脓痰、反复咯血,还有呼吸困难慢慢加重。每天的脓痰量可能有50到400毫升,放一会儿会分层——上层是泡沫,中间是黏液,下面是脓细胞。大概70%的患者会咯血,大多是感染引发血管破裂,出血量有的是痰里带血,有的一次能吐100毫升以上。
病时间长了,30%的人会出现“杵状指”——手指或脚趾末端像鼓槌一样变粗,这是长期缺氧让指端组织增生导致的。还有个容易忽略的情况是“无症状型支气管扩张”,约15%的初诊患者没明显不舒服,但做高分辨率CT会发现支气管比旁边的动脉粗1.5倍以上,说明支气管已经发生了结构变化。如果出现低氧血症,可能会有嘴唇或指甲发紫、稍微活动就累得慌这些全身缺氧的表现。
影像诊断:几种检查配合,找准病因和病变
现在诊断支气管扩张主要靠四个核心检查:
- 高分辨率CT(HRCT):这是首选,能看到“轨道征”(扩张的支气管像平行的轨道)、“葡萄串样”改变,还有支气管壁变厚,诊断准确率95%以上;
- 肺功能检查:会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比如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和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低于70%),还能评估气道能不能通过治疗恢复;
- 痰微生物检查:要做革兰染色和培养,大概20%-30%的患者能查到铜绿假单胞菌,帮医生选针对性的治疗;
- 纤维支气管镜:适合病变局限或怀疑有肿瘤的情况,还能通过局部灌洗取标本找病因。
综合管理:分阶段治疗,长期预防是关键
治疗要分“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
- 急性加重期:核心是抗感染,医生会根据痰培养结果选合适的抗生素;
- 稳定期:主要是物理治疗(比如体位引流、呼吸训练)和药物干预(支气管舒张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研究发现,规范用吸入激素能让急性加重的次数减少41%。
预防要分三级:
- 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比如戒烟、少接触空气污染;
- 二级预防:稳定期患者每年打流感疫苗;
- 三级预防:重症患者可以考虑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或手术。
建议每6个月查一次肺功能,如果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年下降超过50毫升,就得调整治疗方案。
避开误区:这些错别再犯,科学管理更重要
常见的认知误区要避开:比如过度用镇咳药导致痰排不出来、自己随便停抗生素引发耐药、不重视营养支持。最新研究发现,补维生素D能让急性发作的风险降低23%。患者要学会做“呼吸操”(比如缩唇呼吸),改善通气功能。
还要有预警意识——如果发烧超过38.5℃、咯血突然变多或者呼吸困难加重,得马上就诊。规范治疗的话,80%的患者症状能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复查、按规矩用药是控制病情的核心。
支气管扩张是慢性气道病,得长期管理。患者要定期查肺功能,学会自我管理(比如做呼吸操),跟呼吸科医生保持规律随访,才能延缓肺功能下降、减少急性加重。科学认识加上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