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直肠炎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常见表现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带黏液等,它的发生主要和肠道菌群失衡、免疫系统调节异常有关。要确诊这种病,不能只看某一个症状,得从症状观察、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
一、先看症状:哪些表现要警惕?
要判断是不是慢性直肠炎,首先得关注排便的变化。医生会详细问你:最近排便频率有没有乱?比如本来一天一次,突然变成一天好几次或者好几天没便意;大便性状有没有变?是不是稀稀的,或者带点黏液;还有没有肚子胀、肛门坠着疼,或者总觉得“拉不干净”?这些都是典型信号——比如症状持续超过6周的排便紊乱,大约65%的患者会伴随腹胀;肛门坠胀、排便不尽的感觉,其实和肠道动力异常有关。而且症状不能只看一次,得连续记录一段时间,才能看出病情的演变规律。
二、简单却有用的检查:直肠指诊
除了问症状,医生通常会先做个直肠指诊——这是个很基础的检查,就是用手指轻轻触摸直肠黏膜。检查时医生会控制力度,不会太疼:正常黏膜摸起来软软滑滑的,要是有炎症,可能会摸到颗粒感,或者黏膜变厚、变硬。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这个检查,能初步判断黏膜损伤程度,准确率能达到78%,还能顺便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比如能不能正常控制排便)。
三、确诊的关键:内镜检查
要真正确诊慢性直肠炎,结肠镜是绕不开的“金标准”。现在还有新型的窄带成像技术(NBI),能更清楚地看到肠道黏膜上的血管纹理变化,比如有没有充血、水肿,有没有糜烂或小溃疡。检查时医生会仔细观察每一段肠道,重点留意病变的位置和分布;为了更准确,还会取一点肠道组织做活检——多点取材能避免漏诊,让诊断更可靠。
四、实验室检查:帮医生“找证据”
取下来的组织做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核心,能看到里面有没有炎性细胞浸润(也就是有没有炎症)。另外,还要做这些检查:
- 微生物培养:排除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肠炎;
- 粪钙卫蛋白检测:这是反映肠道炎症的指标,如果结果超过50μg/g,可能说明炎症正在活动期;
-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做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2022年欧洲指南,这能帮医生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
五、别混淆:要和这些病区分开
慢性直肠炎的症状容易和其他肠道问题“撞脸”,得仔细区分:
-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也会排便乱,但没有真正的肠道器官损伤;
- 感染性肠炎:通常有明确原因(比如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接触过传染的人);
- 40岁以上新发症状的人:一定要先排除肿瘤——研究显示,慢性直肠炎患者得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定期检查能降低风险。
六、确诊后怎么治?要随访多久?
确诊后会根据病情轻重制定方案:
- 轻度患者:主要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少吃辣的、凉的,规律作息,避免压力太大;
- 中重度患者:得用药物治疗,但具体用药要听医生的,不能自己乱买。
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比如做内镜、查实验室指标,看看有没有效果。患者最好自己记个“症状日记”,把每天吃了什么、排便的时间和样子、有没有吃药都写下来,方便医生和你一起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排便异常(比如腹泻、便秘、大便带黏液)持续超过两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早做系统检查才能早诊断。其实只要按规范流程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治疗过程中要和医生多沟通,建立长期随访,这样才能把肠道健康管好。
总的来说,慢性直肠炎虽然容易反复,但只要早发现、规范治,就能把它“管”住。关键是要重视身体的信号,别拖着不看病,和医生一起做好长期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