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锅时没晾凉的食物、刚出锅的汤圆、不小心泼溅的热饮……这些常见情况都可能烫伤口腔黏膜,带来疼痛甚至黏膜溃烂,这时候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特别重要。
物理降温规范操作
烫伤后要立刻用10℃左右的凉开水持续漱口15秒——这个温度既能有效散掉热量,又不会让血管收缩异常。别用冰块敷,冰块接触面积小,容易冻伤周围黏膜,用持续流动的凉水冲洗反而更安全有效。如果没条件立刻漱口,试着把舌头抵住上颚,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用鼻子深呼吸来辅助降温。
伤口清洁分层管理
烫伤后30分钟内,用生理盐水轻轻漱口,这时候清洁能大大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酒精挥发会让黏膜更干,加重不适。如果黏膜已经破溃,可以用氯己定溶液局部擦拭——选适合的浓度,既能抑制常见细菌,又不会破坏口腔里的正常菌群。
药物选择作用机制
医生常用的外用药主要分三类:一类是成膜保护剂,能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一类是消炎镇痛剂,能暂时缓解疼痛;还有一类是修复促进剂,帮助细胞再生。另外,含激素的药物要特别注意,只能在重度损伤时短期用,不然容易引发真菌感染。
饮食管理实施要点
修复期要记住“三温三避”原则:温度上,食物保持20-30℃最好,不烫也不凉;性状上,优先选豆腐、蒸蛋这类软乎乎的食物,别吃硬的;营养上,要多补维生素B族和锌,帮黏膜修复。另外,酸性、粗糙、辛辣的食物坚决不能吃,这些会刺激疼痛神经,加重不适。
并发症监测标准
一般浅Ⅱ度的烫伤7-10天就能自己好,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伤口起的水疱比1厘米硬币还大,或者流黄白色的脓;用了平时缓解疼痛的方法后,还是疼得厉害(比如10分疼打6分以上);发烧超过38.5℃,或者脖子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咽东西困难超过一天。
特殊场景应对方案
如果是喝热饮烫伤,赶紧把舌头伸出来快速摆动,帮着散热量;如果是吃固体热食物烫伤,立刻把食物吐出来,要是还有残渣粘在嘴里,轻压舌根催吐。戴假牙的人要马上把假牙摘下来,避免继续烫到黏膜。
口腔黏膜的修复能力很强,表层细胞每24小时差不多有一半会更新。只要配合科学的护理和营养补充,大多数损伤1-2周就能好。规范处理加上规律作息,是加快恢复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