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肿胀别硬扛!这3个危险信号提示颌下腺炎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14 08:13:2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42字
颌下腺炎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要点,通过解析疾病诱因和典型症状,强调规范诊疗的重要性,并提供科学预防措施,帮助公众识别这一常见口腔颌面疾病。
颌下腺炎唾液腺疾病导管阻塞口腔颌面外科
下颌肿胀别硬扛!这3个危险信号提示颌下腺炎

颌下腺是我们口腔周围重要的唾液腺,位置在下颌骨后下方,日常负责分泌唾液、保持口腔湿润。要是你发现下颌部位突然肿起来,而且原因不明,得小心——可能是颌下腺炎找上你了。

为什么会得颌下腺炎?

颌下腺炎主要因为导管系统被堵住了,常见堵塞原因有三种:一是唾液腺结石,占一半左右的病例,多长在主导管靠近腺体的一端;二是黏液栓,常见于脱水或唾液分泌少的人;三是导管狭窄,多由反复炎症或外伤引起。
还有三个能控制的危险因素要注意:1. 每天喝水少于1500毫升,会让唾液变浓,增加结晶析出形成结石的风险;2. 免疫功能低,比如糖尿病患者得这个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3倍;3. 长期张口呼吸等不良习惯,会损伤导管口的黏膜。

颌下腺炎有什么表现?

典型症状能帮你快速识别:1. 一阵一阵的肿胀,吃饭时肿得更厉害,尤其是吃酸的东西时特别明显;2. 局部按压会痛,在下颌下的三角区域能摸到肿大的腺体,大小大概2-4厘米;3. 唾液异常,从导管口能挤出浑浊或黏糊糊的唾液;4. 全身症状,急性期约35%的患者会有低烧到中度发烧。
需要做的检查有:超声能看出腺体变大、导管变粗;唾液腺造影显示导管系统的准确率达90%;CT或MRI适合评估复杂病例的解剖结构。

得了颌下腺炎怎么治?

治疗分基础和手术两类:

  1. 基础治疗:每天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促进唾液自然冲洗导管;用40℃左右的热毛巾局部热敷15分钟/次;从腺体远离导管口的一端往导管口方向轻轻推压,做唾液腺按摩。
  2. 药物干预:急性期可以用广谱抗生素;症状缓解后可以用含α-淀粉酶的漱口水。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考虑手术:一年发作超过3次、导管结石超过5毫米、腺体已经萎缩。

怎么预防颌下腺炎?

三级预防帮你远离病痛:

  1. 一级预防(防病因):每天嚼2次无糖口香糖,每次10分钟;早上空腹喝200毫升温水,促进唾液分泌。
  2. 二级预防(早发现):每半年做一次唾液腺超声筛查;要是吃饭时出现肿胀,一定要及时就诊。
  3. 三级预防(管康复):确诊患者每3个月复查导管通不通;定期做导管冲洗治疗。
    特殊人群要注意:干燥综合征患者可以搭配用人工唾液;免疫抑制患者要增加口腔护理的次数。

患病后要注意什么?

规范管理能避免复发:1. 第一次就诊要做唾液腺超声;2. 保守治疗48小时没效果,要升级治疗方案;3. 手术后要定期检查腺体功能。
关于预后:及时治疗的话,85%的人能在1周内缓解症状;耽误治疗可能导致腺体萎缩或形成涎瘘(唾液漏出)。糖尿病患者复发风险是普通人的2倍。

总的来说,颌下腺炎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早发现、早干预。平时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定期筛查,能有效降低风险。要是出现下颌肿胀、吃饭时加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影响腺体功能。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