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撞移位急救指南:3步操作保牙齿!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1-14 11:48: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16字
牙齿外伤导致的三种牙脱位类型,通过生活场景对比不同临床表现,重点阐述黄金30分钟急救原则,提供可操作的现场处理方案,指导公众科学应对牙外伤事件,降低并发症风险。
牙脱位口腔急救牙齿损伤外伤处理口腔健康
牙撞移位急救指南:3步操作保牙齿!

日常生活中,运动碰撞、意外摔倒都可能导致牙齿移位。其实牙脱位分三种类型——部分移位、嵌入牙槽骨里,还有完全掉出来,每种的处理方法和恢复情况差别很大。学会基本的区分和应急处理,对保住牙齿特别重要。

牙脱位的三种临床表现

1. 部分脱位(牙齿变长型)
牙齿会向咬东西的方向突出2-3毫米,常见于儿童面部被撞到。受伤的牙齿会特别松,咬东西时疼,牙神经可能变弱。这种伤容易被当成普通的牙齿震动,但其实可能会导致牙根吸收的问题。

2. 嵌入性脱位
牙齿往牙槽骨里扎,看起来牙冠比旁边的牙矮。大多发生在前牙,常带着牙龈撕裂或牙槽骨骨折。因为外观变化不明显,大概30%的人会错过最佳就诊时间,容易导致牙根外吸收或牙神经坏死。

3. 完全脱位
牙齿完全从牙槽窝里掉出来,统计显示大概60%的情况是在运动时发生的。掉落后牙周膜细胞的存活时间直接影响能不能再种回去——30分钟内去看医生,牙齿5年还能保留的概率有85%。掉的牙可能掉在地上,也可能扎进旁边的软组织里,需要拍片子找位置。

现场急救操作规范

保存方法
用生理盐水或者温度不超过37℃的冷牛奶泡着;别碰牙根部分,绝对不能用纸巾包;可以含在患者舌下,或者装在密封容器里带过去。

处置原则

  1. 清洁口腔:用生理盐水冲伤口;
  2. 复位牙齿:一定要让专业医生用正畸牵引或者手术的方法把牙放回去;
  3. 固定观察:用牙弓夹板固定2-4周。

临床处理要点解析

嵌入性脱位要在2周内复位,拖久了可能会牙根吸收。完全脱位的情况,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牙神经活力,必要时做根管治疗。研究发现,部分脱位没及时处理的话,40%会出现牙根异常吸收。

常见认知误区警示

  • 误区:牙齿没完全掉不用看医生
    实际:部分脱位也可能导致牙根吸收
  • 误区:捡回牙就能直接种回去
    实际:得看掉了多久、保存得好不好
  • 误区:干着放不影响再种
    实际:干燥环境下30分钟就没法再植了
  • 误区:自己能把移位的牙推回去
    实际:硬推会加重伤害

预防与应急准备

做对抗性运动时戴定制的护齿套,能降低70%的牙外伤风险。家里急救箱最好备上生理盐水保存液,有孩子的家长要学会基本的牙外伤处理方法。定期做口腔检查,能及时发现乳牙没掉等潜在问题。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处理的牙脱位案例里,85%能保住牙齿的功能。但要是拖超过2小时才去看医生,牙齿能保留的概率会骤降到40%以下。所以学会正确的急救知识,对恢复特别重要。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