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一直疼,别光归为“上火”,其实不同类型的扁桃体炎有不一样的表现。搞清楚三类主要炎症的发作特点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及时控制病情,避免加重。
急性炎症:突然“刀割痛+高烧”要警惕
急性扁桃体炎最典型的是突然像刀割一样的吞咽痛,还会发高烧(常常超过38℃),大多是链球菌这类病菌引起的。这种感染来得快,可能24小时内脖子上的淋巴结就肿起来(摸起来硬硬的、按了疼)。医生一般建议,刚出现症状时就用温盐水漱口(温水加一点盐,淡到尝不出咸最好),再配合雾化吸入缓解喉咙肿。要注意抗生素不能乱吃,通常得先做咽拭子检测(用棉签擦喉咙取分泌物),确定病菌再选药。
慢性炎症:长期“干咳+异物感”别忽视
如果连续干咳、喉咙像卡了东西一样的异物感超过3个月,得警惕慢性扁桃体炎。长期反复刺激可能让免疫系统“闹脾气”,医生观察到这类患者还容易睡不好,比如打呼、睡觉呼吸暂停。应对得从多方面入手,除了急性期用药物控制,平时每天用抗菌漱口水漱口,再配合蒸汽吸入(用杯子装热水,对着口鼻熏,注意别烫到)会好一些。2023年有研究说,规范护理能让复发率降40%呢。
化脓性并发症:“单侧剧痛+张不开嘴”要紧急处理
如果一侧喉咙特别疼,连嘴都张不开(比如吃饭只能抿着嘴),得赶紧查是不是扁桃体周围长脓肿了。这种并发症一般在感染后5-7天出现,像糖尿病患者、长期吃激素的人这类免疫力弱的人风险更高。急诊通常要做CT或B超看脓肿有多深,可能需要用针穿刺把脓排出来,再配合输液治疗。要注意,大概20%的患者之后得评估要不要做手术切掉扁桃体——如果反复长脓肿、一年发炎超过4次,医生可能会建议切。
四阶段科学管理:从监测到康复一步步来
- 症状监测阶段:发病前48小时要留意疼痛变化(比如是不是从“轻微疼”变成“咽口水都像吞玻璃”),定时量体温(每4-6小时一次),要是一直高烧(超过38.5℃不退)得警惕。可以用智能手表或手环测心率,要是安静时心率突然跳到100次以上,或忽快忽慢,可能感染扩散了。
 - 家庭护理窗口期:刚出现症状时,就用生理盐水做雾化(医院或药店能买到小雾化机,生理盐水选0.9%的),喉咙肿的地方用冰袋裹毛巾冷敷15分钟(每天3-4次)。千万别吃辣椒、火锅、油炸食品这些刺激的,房间里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60%——太干的空气会让喉咙黏膜更疼。
 - 就医评估节点:如果出现说话含糊(像含了东西)、呼吸急促(比如坐着也喘不上气),得赶紧去急诊。要是吞咽越来越困难(连喝温水都疼得咽不下去),或者声音突然变哑、变粗,也得赶紧做喉镜、血常规这些检查——别等“扛扛就好”,耽误了可能变严重。
 - 康复巩固期:急性期过了(不发烧、喉咙不怎么疼了),可以查下免疫功能(比如血常规里的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必要时测测有没有链球菌抗体。慢慢恢复时,能练练咽喉肌肉——比如像打哈欠一样张大嘴再慢慢闭上,或发“啊”音拉长3秒,每天练5-10次,帮喉咙恢复防御能力。
 
最后要提醒:按照最新临床规范,不管是自己护理还是治疗,都得记好症状变化(比如哪天开始疼、烧到多少度、有没有肿)。建议用医疗级设备(比如医用体温计、专业心率带)测数据,医生调整方案更有依据。要是安静时心率一直超过110次/分钟,可能是感染扩散到全身了,得马上找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