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咽喉总在“受委屈”——长期被各种因素挑战,我国慢性咽炎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咽喉是呼吸道的“门户”,它的健康和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懂点科学的认知和防护方法,能帮我们缓解不适。
咽炎高发,这些因素在“搞事情”
-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是咽炎发作的首要原因,之后如果继发细菌感染,炎症会更严重。反复感冒、喉咙发炎的人,局部免疫力平衡容易被打破,慢慢变成慢性咽炎老不好。 - 环境里的“隐形伤害”
空气中的超细颗粒物会粘在咽喉黏膜上,影响黏膜上纤毛的运动(这些纤毛本来是帮着“扫”走灰尘、细菌的)。研究发现,长期接触污染空气,黏膜自我清洁能力会下降两成多。 - 坏习惯“磨”坏咽喉
吃太烫的火锅、喝白酒、长时间大喊大叫或讲课——这些行为都会“戳”伤咽喉黏膜。像老师、主播这类常要用嗓的人,一定要学科学的发声技巧(比如用腹部发力而不是扯嗓子),别让声带“过度加班”。 - 过敏原在“搞偷袭”
尘螨、花粉是常见的“触发点”,会引发咽喉的免疫异常反应;现在连霉菌孢子这类“新型过敏原”也得注意。过敏体质的人,得把环境里的过敏原“管起来”。 
护咽喉,试试这套“综合防护法”
先给环境“消消毒”
用空气净化器的话,选带高效滤网的(能过滤小颗粒物);室内湿度保持在40%到60%之间(太干会让黏膜缺水,太湿容易滋生霉菌)。办公室可以放些绿萝、常春藤这类绿植帮忙净化空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让新鲜空气进来。  
生活习惯改一改
用嗓要“劳逸结合”——连续说话45分钟,就歇会儿喝口温水,让声带放松。别吃太烫、太辣、太咸的食物,每天喝够1500毫升以上的水(分次喝,别等渴了才喝)。早晚用温盐水漱口(半杯温水加小半勺盐),能帮着清洁咽喉黏膜上的细菌、分泌物。  
过敏原“躲”着点
季节性过敏的人(比如春天对花粉过敏),出门戴口罩、眼镜,尽量少去花多的公园;家里的床上用品、窗帘、地毯,定期用50℃以上的热水清洗(能杀尘螨)。每天用等渗生理盐水冲鼻子,能把鼻腔里的过敏原、分泌物冲出来,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症状来了,科学应对
急性发作时(比如突然喉咙痛、干痒),含点含片能暂时缓解不适;慢性调理要靠“吃”——多吃深色蔬菜(比如胡萝卜、菠菜,补维生素A、C)、鱼类(比如三文鱼,补胶原蛋白)、银耳羹(润黏膜)这类食物,帮咽喉“修修复”。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别拖着:咽痛持续两周还不好、声音哑了超过1个月没缓解、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卡着吐不出来咽不下去,或者脖子上有肿块、压痛、淋巴结肿大等异常情况。医生建议,长期有咽喉不适的人,定期做咽喉检查(比如喉镜),能排查有没有扁桃体炎、声带息肉甚至更严重的基础病。
最后提醒: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防护措施得“灵活调”——比如最近雾霾天多,就多戴N95口罩、开净化器;如果对猫毛过敏,就别养宠物。建议记个“症状日记”,把喉咙不舒服的时间(比如早上起来干、说话多了痛)、诱因(比如吃了火锅、吸了二手烟)写下来,方便跟医生沟通,也能自己“摸规律”调整防护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