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转头时天旋地转、低头久了眼前发黑、仰头洗头时站不稳……这些很多人以为是“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其实可能和颈椎出问题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不少头晕患者存在颈椎结构异常,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对预防和缓解这类问题很有帮助。
一、椎动脉型颈椎病:供血通道被“卡”住了
颈椎两侧的横突孔里有根叫椎动脉的血管,专门负责给脑子输送血液。如果颈椎出现老化、长骨刺或者椎间孔变窄,就可能压迫这根血管——研究显示,当颈椎活动时,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血流波动正是“一换姿势就头晕”的根源。 典型表现是脖子一动就引发旋转性眩晕,还会伴着恶心、呕吐、耳鸣耳闷;有时候换个特定姿势(比如慢慢回正脖子),症状会慢慢缓解,像水管压力不稳时调整一下就通顺了。但要注意,这种情况得靠专业影像学检查才能确诊,别自己瞎判断。
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神经被“刺激”了
颈椎周围分布着很多交感神经纤维,要是椎间孔因为老化变窄,增生的骨刺或突出的椎间盘就可能“碰到”这些神经。研究证实,这种刺激会让血管不正常收缩,干扰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患者常说脑袋像被勒了根绳子,除了头晕,还可能心慌、看东西模糊、手脚发凉。 这类症状很“挑场景”:长时间刷手机、盯着电脑或者情绪波动大时,症状会加重,和现代人总低头的坏姿势脱不了干系。诊断时得先排除心脏病、眼病等其他全身疾病,别把问题都归到颈椎上。
三、混合型颈椎病:两种问题“叠加”了
临床统计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是“混合型”——既有椎动脉供血不足,又有交感神经紊乱。这类患者的症状更复杂:有时候换个姿势就天旋地转,有时候昏昏沉沉一整天,还可能情绪低落。影像学研究发现,两种问题一起作用,会加速身体平衡代偿功能的衰退,恢复起来更麻烦。
四、科学防治:帮颈椎“稳”回来
- 及时就医:如果突然出现天旋地转的眩晕,还伴着脖子僵硬、胳膊放射性疼痛,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这些可能是颈椎问题的信号,别拖着。
- 睡对枕头:枕头高度要能维持颈椎的自然曲线(比如参考自己的肩宽和头宽比例),别太高(压得颈椎弯下去)也别太低(让颈椎仰着),不然睡着也在“累颈椎”。
- 工作间隙动一动:每工作20-30分钟,就做会儿颈部训练(比如“米字操”,用下巴慢慢写“米”字),激活僵硬的颈部肌肉,别让颈椎“僵”成一块。
- 护好脖子温度:空调房里要穿高领衫或者围个薄围巾,别让颈部皮肤温度低于34℃——受凉会让血管收缩,加重颈椎问题。
- 少背重东西:单肩背的包别超过体重的10%(比如体重50公斤,就别背超过5公斤的包),过重的负担会加速颈椎老化。
现代康复医学主张“分阶段干预”:初期用牵引、热疗等物理方法缓解疼痛;中期配合麦肯基疗法调整肌肉平衡;长期靠运动训练重建颈椎稳定性(比如医生常说的“静态收缩训练”)。根据临床指南推荐,每天可以做“凤点头”:坐着慢慢收下巴(像要把下巴贴到脖子),保持几秒再慢慢后仰(抬头看天花板),重复10-15次——这个动作能温和促进椎动脉血流,还不会压迫椎间盘。
总之,很多看似“脑供血不足”的头晕,其实是颈椎在“发出警告”。不管是供血通道被卡、神经被刺激,还是两种问题叠加,只要早调整生活习惯、按医嘱做康复训练,就能帮颈椎恢复稳定,远离头晕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