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康复别躺等,这些要点要记好

治疗与康复治疗与康复 / 责任编辑:家医大健康2025-09-16 10:23:1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61字
通过体位管理、影像监测、症状观察、营养支持四维防护体系配合科学康复训练,有效降低石膏固定期间骨折错位风险,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踝关节骨折石膏护理错位预防影像复查症状监测蛋白质补充康复训练骨痂发育血液循环关节保护
骨折后康复别躺等,这些要点要记好

骨折后的康复是个“综合工程”,从肿胀管理、影像监测到营养补充、功能训练,再到居家安全和心理调整,每一步都影响着恢复速度。下面就和大家聊聊骨折后各个阶段的关键注意点。

骨折后的前48小时是减轻肿胀的黄金期,建议把受伤的肢体抬高到比心脏高15厘米左右的位置。可以用“间歇性抬高法”——每小时抬15分钟,在膝关节下面垫个软枕头,让足跟悬空。这样能促进静脉血回流,既减轻肿胀,还能保持肌肉的“泵血”功能。注意别抬得太高,不然可能影响动脉供血,只要足趾摸起来温暖、颜色红润就刚好。

影像监测:跟踪愈合进程

骨折固定后,建议第3周、第6周做数字化X线检查。现在的影像技术能通过三维重建准确看出骨折端有没有移位,如果发现关节面的台阶超过2毫米,或者骨折处成角畸形超过5度,得赶紧调整固定方式。复查的时候别拆石膏,以免移动导致二次受伤。

症状观察:识别异常信号

要留意疼痛的变化——正常愈合的话,疼痛会慢慢减轻。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得及时去医院:疼痛变成锐痛或者像电流一样放射;24小时内肿胀范围明显变大;一直有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石膏里传来奇怪的响声。这些可能是骨痂断了或者神经、血管出问题的信号,得让医生检查。

营养支持:促进骨骼修复

骨头修复需要足够的营养,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按每公斤体重1.2-1.5克来算,尽量选优质蛋白:早餐可以吃2个水煮蛋加250毫升牛奶;加餐选100克希腊酸奶加20克乳清蛋白粉;午餐吃150克清蒸鱼加100克北豆腐;晚餐来100克鸡胸肉加200毫升豆浆。同时每天补充8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有研究发现,搭配每天10克胶原蛋白肽能让骨痂更结实。

康复训练:渐进式功能恢复

固定后的第2周可以开始做不用负重的训练:1. 踝泵运动——每天3组,每组10次(就是脚往上勾、往下踩),能预防深静脉血栓;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绷紧大腿肌肉保持5秒再放松,维持大腿肌力;3. 上肢训练——比如举轻哑铃或者做扩胸运动,保持基础代谢。拆石膏前要做步态分析,医生会帮你制定适合的负重计划;拆了石膏后要马上练关节活动度,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比如拉弹力带练腿),慢慢找回关节的“感知力”。

环境改造:保障居家安全

家里的环境得调整得更安全:卫生间铺防滑地垫,装扶手;家具边角贴防撞条,避免碰到受伤的地方;常用的东西放在肩膀高度的位置,不用弯腰或者踮脚;睡觉的时候用足部支具,防止足下垂。助行器的高度要调到肘关节弯30度的样子,定期检查稳不稳,别用坏了的助行器。

心理建设:促进康复进程

骨折恢复期间容易焦虑,试试这些方法:做个康复进度表,把每天的小进步(比如能多做1次踝泵)画出来,看着自己慢慢变好;加入线上的康复交流群,和病友聊聊经验;学正念冥想,比如每天花10分钟专注呼吸,放松心情。有研究证明,积极的心态能让骨痂长得更快,别让坏情绪拖了康复的后腿。

骨折康复不是“躺等”就能好的,需要科学照顾受伤的部位、调整生活环境,也别忘了关注自己的心情。把这些细节做到位,才能帮骨头更快、更好地长好,尽早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