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处于“久坐少动突然又高强度运动”的状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让连接小腿肌肉和脚后跟的跟腱(一种致密结缔组织)“扛不住”——跟腱每天要承受体重2-3倍的张力,一旦运动强度超过它的修复能力,就会造成微观纤维撕裂,引发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是早上起床时足跟刺痛,运动后疼痛加重,按压足跟附近还有明显痛点。
急性期怎么处理?
药物缓解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建议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凝胶,既能局部消炎,还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如果疼痛特别剧烈,可短期用口服药物,但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
物理治疗用“温度交替法”:急性期(受伤48小时内)要冰敷,每2小时敷15分钟,记得用毛巾隔开皮肤,避免冻伤;等到慢性期(48小时后)再换成热敷,帮助促进代谢。研究显示,脉冲式超声波加上低能量激光治疗,能有效帮跟腱修复。
支具减压要分场景:晚上用跟腱固定带,让肌腱保持松弛状态;白天活动时戴带跟垫的护踝支具,分散跟腱的压力。规范用支具能缩短疼痛缓解的时间。
康复训练怎么做?
等疼痛缓解后,就可以开始分阶段训练了:
- 离心收缩训练:用台阶踮脚的方法——站在台阶边缘,前脚掌踩稳,慢慢把脚后跟往下放(控制下落速度保持8秒),再抬起来。每天做3组,每组15次。
- 本体感觉训练:用平衡垫做单脚站立练习,每次尽量维持30秒,每天做3组,帮身体恢复平衡感。
- 功能性训练:慢慢加入跳绳、慢跑这类运动,但要循序渐进;运动前和运动后一定要做动态拉伸(比如勾脚、活动脚腕)。
研究发现,配合震动训练仪做康复,能更快恢复肌腱弹性。但训练时要注意身体反应,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得立刻停下来。
怎么预防复发?
选对运动装备:建议穿前后掌落差8-12mm的运动鞋,足弓位置要有支撑设计;运动鞋别穿太久,一般用到800公里以内就得换,也别穿拖鞋长时间走路。
调整运动模式:跑步时试试“短步幅、高步频”的方法(推荐步频保持180步/分钟以上);上坡运动时,把步幅缩短30%,减轻跟腱的压力。
改改日常习惯:久坐的人每小时起来做5分钟踝泵运动(脚踝上下活动);办公室一族可以放个15cm高的脚踏凳,坐着时把脚放上去,减少跟腱的紧张感。
什么时候要去看医生?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疼痛持续2周还没好转;静息时的疼痛影响睡眠;足跟又肿又红;想踮脚(提踵)却用不上力。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影像学检查(比如B超、磁共振),必要时会用新型生物治疗技术。
跟腱问题是现代人常见的运动损伤,但只要急性期处理对、康复期练对、日常习惯改对,就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修复,还能预防复发。如果出现异常信号,别硬扛,及时找医生帮忙,才能更好保护跟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