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肩膀一疼就默认是肩周炎,其实这个想法可能“耽误事”——临床上近30%的肩痛误诊,都源于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和“肩周炎”搞混了。这两种病虽然都让肩膀不舒服,但“病根”“疼法”“治法”完全不一样,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肩痛时这俩病的概率各占45%,还有10%是其他问题。要是没分清就乱治,不仅好得慢,错误的康复动作还可能加重损伤,所以先“辨明真凶”是关键。
从“病根”看本质:一个是“用出来的炎”,一个是“粘住的锈”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是“劳损型炎症”——就像老化的橡皮筋反复拉扯,慢慢出现小裂纹。长期做举重、游泳、打羽毛球这类需要反复抬胳膊的人,肌腱每天被拉200多次,肩膀里的“结节间沟”位置会慢性发炎。而肩周炎更像“关节生锈”,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粘在一起,就像生锈的轴承转不动。还有个特点:糖尿病患者得肩周炎的概率是常人的3倍,因为血糖高会让组织变硬,更容易“粘住”。
疼法和“动不了”的样子,藏着诊断密码
肌腱炎患者做“梳头动作”(比如抬手摸头顶)时,疼是“一条线”往上串,按肩膀上的“肱骨结节间沟”位置会特别疼,像被皮带抽了一下;胳膊抬到120度时,医生摸能感觉到肌腱摩擦的“震颤”(叫“琴弦征”)。而肩周炎的疼是“一片”,整个肩膀都疼,82%的人会晚上疼得更厉害,还会“冻肩”——自己抬胳膊也疼,别人帮着抬也疼,连穿衣服、梳头发都费劲。2023年欧洲骨科协会明确:肩关节往外转的角度小于50度,是肩周炎的“特征性表现”。
治错了更伤!两种病的治疗“分水岭”
肌腱炎得像“养烫伤”——急性期先冰敷、少动(别再让肌腱“受力”);慢性期要“修”,现在超声引导下的局部注射有效率能到78%,配合“离心收缩训练”(比如慢慢放下重物的动作)能加速肌腱修复。肩周炎得“松锈”,关节镜下松解粘连带+手法治疗是常用方案。关键提醒:肌腱炎别盲目拉伸(会越拉越伤),肩周炎得“动起来”(运动疗法是核心)!不少人初期因为都疼,乱做康复,一定要先找医生做专业评估。
日常护肩:这些动作和习惯,帮你少受罪
长期坐办公室的,每小时起来做个“毛巾牵拉”——双手攥着毛巾两端,在背后慢慢往上提,维持15秒,每天做3组(能放松肌腱);爱运动的要做好“热身三步”:先转30秒肩膀(顺时针、逆时针各15秒),再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比如拉着弹力带往外展胳膊),最后模拟专项动作(比如打羽毛球前先挥几下空拍);研究说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能让肌腱修复快23%,但得听医生的,别自己乱补;平时调调工作台高度(让胳膊不用架着打字),游泳选蛙泳(对肩膀压力比自由泳小)。
这些信号,提示你得赶紧去医院
要是出现以下情况,别拖:1. 肩膀突然剧痛,还伴着胳膊麻木(可能神经或血管伤了);2. 6周内肩膀活动度明显变小(比如之前能抬到头顶,现在只能抬到肩膀高),下降超过30%;3. 晚上疼得睡不着,连续超过2周。还有,别自己吃消炎止疼药“掩疼痛”——会耽误大事!45岁以上、有糖尿病/高血脂这类代谢病的人,肩痛超过2周没缓解,一定要做影像学检查(比如核磁),排除肌腱完全断裂之类的严重问题。
总之,肩痛不是“小毛病”,也不是“肩周炎”就能概括的。想解决肩痛,先得分清是“肌腱炎”还是“肩周炎”——找对“真凶”,才能选对治疗方法,避免越治越伤。平时做好防护,少让肩膀“过度劳累”,有问题及时找医生评估,才能让肩膀“灵活又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