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是常见的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控要贯穿“防、控、治、管”全流程。接下来结合最新版《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梳理关键防控要点。
一、传播途径与环境防控要点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三个高危场景:一是餐饮环节,比如餐具交叉污染、生鲜水产品处理不彻底;二是水源污染,比如喝未煮沸的自然水、桶装水二次污染;三是接触传播,比如托幼机构物体表面带病毒、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强:常温下能活3个月,80℃加热5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和含氯消毒液敏感。
环境消毒要规范:饮用水每升加10毫克有效氯,静置30分钟再喝;物体表面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擦拭,15分钟后用清水擦净残留;患者衣物先煮沸10分钟再常规清洗。
二、临床诊疗规范与康复管理
(一)早期识别与隔离措施 甲肝潜伏期平均28天(15-50天),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2周开始。典型表现有三类:消化道症状(85%没胃口、60%恶心呕吐);全身症状(92%乏力、38%低烧);肝损害表现(76%尿色加深像浓茶、65%右上腹按压痛)。
医疗机构要做的:病例确诊后2小时内网络直报;疑似病例隔离,避免接触他人;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防护。
(二)治疗方案与康复监测
- 急性期治疗:绝对卧床休息,进食后保持半卧位;静脉补充营养(如葡萄糖加维生素B族);转氨酶明显升高时遵医嘱处理。
- 恢复期管理:活动时心率不要比平时快20%以上;每月查肝功能(ALT/AST)直到正常;6个月内别喝酒、别接触油漆等化学溶剂。
三、饮食卫生与营养支持
(一)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 生食处理:果蔬按“三步法”洗——流水冲→盐水泡→55℃以上热水烫;
- 水产品加工:贝类煮15分钟以上,别吃生刺身;
- 餐具管理:用公筷,餐饮具100℃煮10分钟消毒。
(二)康复期营养方案 遵循“彩虹膳食”原则:红色食物(番茄、胡萝卜,含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黄色食物(玉米、南瓜,含玉米黄素、维生素A)、绿色食物(西兰花、菠菜,含硫代葡萄糖苷、叶酸),这些能帮助肝脏修复。特别推荐每天吃200克香蕉(补钾缓解乏力)、喝250毫升无糖酸奶(调节肠道菌群)。
四、特殊人群防控策略
(一)重点防护对象
- 学龄儿童:打2剂甲肝疫苗(18月龄基础针+6岁加强针);
- 餐饮从业人员:每天报告身体状况,有症状及时停工;
- 免疫低下者(如慢性病患者):可咨询医生打甲肝免疫球蛋白。
(二)疫苗接种规范 常用国产灭活疫苗,按0-6-12月程序接种;急性发热者暂缓接种;全程接种后保护率达95%以上。
五、中医辅助治疗规范
中医辅助要辨证论治:1. 清热解毒方剂(如茵陈蒿汤加减,需执业中医师开方);2. 单方验方(垂柳嫩枝适量煎水代茶,确保无农药污染);3. 中成药(如板蓝根颗粒,遵医嘱用)。
注意事项:黄疸期别用活血化瘀中药;别用何首乌等肝毒性中药;所有中药需医生指导,勿自行服用。
六、流行期间防控要点
流行时,托幼机构每天晨检,发现病例立即封闭消毒;集体食堂实行分餐,从业人员每周健康监测;疫区开展应急接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措施。
甲肝是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人3个月内完全康复,但要警惕重型肝炎(<1%)——若出现意识模糊(肝性脑病)、凝血异常(如牙龈出血不止),需立即转诊。只要做好“防传播、早识别、规范治、管康复”,就能有效控制疫情,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