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龈渗点血,很多人觉得是小事儿,但如果频繁出现或者出血比平时多,可能是身体在拉“警报”——就像汽车仪表盘的故障灯,小小的出血点说不定藏着全身系统的大问题。今天咱们就来拆一拆牙龈出血背后的“健康密码”。
三大血液疾病与出血的“特殊关系”
血小板就像血管的“急救小卫士”,负责堵住破损的血管。如果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⁹/L,毛细血管就像“漏水管”一样容易渗血。比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除了牙龈出血,还常出现皮肤小红点(淤点)、月经量大等情况,这种病在青少年里比较常见。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里长满了异常细胞,没法正常生产血小板,不少急性白血病刚确诊的患者,最先出现的就是口腔出血。 血友病是凝血因子“缺零件”了,就像组装机器少了特定型号的螺丝钉。因为缺少凝血因子Ⅷ或Ⅸ,患者可能会出现“延迟出血”——比如刷牙后1-2小时才开始渗血,这种“慢半拍”的出血是识别血友病的关键。而且血友病会遗传,男性更容易得。
鉴别诊断的“五步排查法”
第一步先排除“最常见的凶手”——牙周病。牙菌斑堆多了引发的牙龈慢性炎症,占了牙龈出血病例的70%以上。用牙线试一下:健康的牙龈碰到牙线不会出血,如果牙线划过的地方出现一条线一样的渗血,就得小心是不是全身问题了。 第二步看出血的“样子”:如果只有某一处牙龈出血,大概率是牙周问题;但如果没碰它自己就出血,或者好多处牙龈都出血,可能是血液病。另外要看看皮肤有没有针尖大小的小红点(瘀点),或者指甲盖下有没有像小木刺一样的线状出血(Splinter hemorrhage)。 第三步问“家里人有没有类似情况”:像血友病这种遗传病,常是一家人里好几个人有异常出血的问题,问问三代以内的亲戚(比如父母、舅舅、表哥)有没有经常出血的情况,能给医生提供重要线索。 第四步想想“最近在吃什么药”:长期吃抗血小板或者抗凝药的人,出血时间会变长,这种“吃药引起的出血”占了异常出血的15%左右。 第五步做系统检查:先查血常规(重点看血小板有多少)、凝血四项(包括PT、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这些基础项目,必要的时候可能需要做骨髓穿刺。
就医检查的“黄金组合”
血常规是“快速排查工具”,能很快看出血小板有没有问题——按最新标准,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⁹/L就是减少了,得进一步找原因。凝血功能里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筛查血友病特别敏感。 如果怀疑是血液病,建议去综合性医院的血液科做系统检查。医生可能会开这些检查: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因子活性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还有外周血涂片看看细胞形态。检查前别做剧烈运动,也别喝酒。
日常防护的“出血管理指南”
容易出血的人,选软毛牙刷(刷毛直径要小于0.1mm),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别横着“锯”牙齿。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用含氟牙膏的话,可以选加了抗敏感成分的。 饮食上多吃含维生素C(帮着牙龈长胶原)和维生素K(参与做凝血因子)的食物,比如猕猴桃、西兰花、菠菜。别吃带刺带壳的海鲜,坚果最好磨碎了再吃,避免扎到牙龈。 运动要选“温和的”,别做对抗性强的(比如篮球、足球),可以选游泳、瑜伽这类对身体冲击小的。如果经常牙龈受伤,可以戴定制的护齿套。平时随身带冰袋和止血棉条,万一出血了,先用冰敷压着止血。 定期做口腔检查特别重要,每6个月去洗一次牙(专业洁治)。做牙周治疗前,一定要先查凝血功能,必要的时候得先补血小板或者凝血因子。用抗菌漱口水(比如0.12%氯己定),能减轻牙龈的炎症。
重要警示信号识别
如果出现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自己突然出血还止不住;轻轻碰一下就青一大块;出血的时候还发烧、没力气;尿里或者大便里有血。这些可能是血液系统疾病的急性发作,耽误了会出大问题。 还要提醒年轻父母:注意孩子的异常出血!血友病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可能会有关节肿、磕一下就出血止不住的情况。可以给孩子记“出血日记”——每次出血的时间、哪里出血、为什么出血、怎么处理的,这些记录能帮医生更快诊断。
牙龈出血不是小事儿,大部分时候是牙周病,但如果频繁出血或者有“危险信号”,就得警惕血液系统的问题。记住“五步排查法”,及时去医院检查,平时做好防护,才能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