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蛔虫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感染,很多人尤其是儿童可能会遇到。它主要是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活动,刺激肠道引发各种不适。我们可以通过疼痛特点、伴随症状早识别,再通过规范治疗和预防措施解决问题。
肠道寄生虫引发的疼痛特征
蛔虫住在小肠里时,会引发很有特点的肚子痛——疼起来是一阵一阵的,大多集中在肚脐周围,疼得厉害不厉害和虫子动得频繁与否有关。很多人描述是“突然绞痛”,疼的位置还不固定,肚子里常常会有咕噜咕噜的响声(肠鸣音亢进)。
腹部按压的特殊反应
当蛔虫刺激肠道时,不少人会忍不住自己按肚子。其实轻轻按一按,可能能调整肠道肌肉的收缩节奏,缓解不舒服。但要注意,这种疼按的时候肚子是软的,不会像阑尾炎那样硬邦邦的(没有腹肌紧张)——医生摸肚子时,会发现肚子软软的,也没有固定的压痛点,这和急腹症有明显区别。
伴随症状的警示信号
除了肚子痛,还有这些表现要警惕蛔虫感染:
- 异食癖:会吃泥土、纸屑、煤渣这些不是食物的东西;
- 夜间磨牙:睡觉的时候牙齿磨得厉害,可能是虫子的代谢物刺激引起的;
- 消化不好:老是腹胀,吃完东西好久还觉得胀,或者没胃口;
- 吸收差:体重往下掉,或者出现贫血、缺维生素之类的营养不良情况。
实验室诊断方法
要确诊蛔虫感染,需要做这几项检查:
- 查大便:用显微镜看大便里有没有蛔虫卵;
- 查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比例升高,能帮着辅助判断;
- 做B超:肚子B超可能会看到肠道里有线条样的高回声。
规范驱虫治疗要点
治疗蛔虫要遵循这些原则:
- 选对药:常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这类能驱多种虫的药;
- 按体重调药量:要根据体重调整吃药的量,别吃多了;
- 饭后吃:最好饭后服用,减少对肠胃的刺激;
- 全家一起治:家里人要同步吃药,避免互相传染;
- 勤换衣消毒:治疗期间每天换贴身衣服,还要做好消毒。
预防感染的实用措施
预防蛔虫感染,记好“三要三不要”:
- 要勤洗手:吃饭前、上厕所后一定要用流动水把双手洗干净;
- 要洗净蔬果: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别吃没煮熟的蔬菜;
- 要讲个人卫生:定期剪指甲,每天换干净的衣服;
- 不要喝生水:别喝没烧开的水;
- 不要赤脚走脏地:别光脚在可能有污染的泥土、草地上走;
- 不要共用个人用品:牙刷、毛巾这些贴身物品,别和别人共用。
肠道蛔虫感染并不可怕,早发现(通过阵发性脐周痛、异食癖、磨牙等)、早检查(查大便、血液或B超)、规范治疗,再做好预防,就能有效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源头上减少感染风险,才能远离蛔虫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