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里的红细胞如果被异常破坏,会引发两种差别很大的表现——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它们在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处理方式上都不太一样,及时分清这些特点对看病和控制病情很重要。
急性溶血:突然发作,症状来得猛
急性溶血大多是输血时出现免疫反应,或者感染导致红细胞“突然被打破”。典型表现是三个症状一起出现:打寒战、发高烧、腰背部疼得厉害。红细胞一下子破太多,会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当超过血液里一种叫“结合珠蛋白”的物质的“承载能力”时,多余的血红蛋白会通过肾脏排出去,尿就变成像酱油一样的颜色(这是急性溶血的典型信号)。
红细胞碎片还会堵在肾脏的肾小管里,引发急性肾损伤——大约30%的患者在溶血后1~3天内会尿量变少,得小心发展成急性肾衰竭。另外,溶血释放的钾离子会打乱体内电解质平衡,严重时会让心跳变得不正常,甚至有危险。
慢性溶血:慢慢发展,症状藏得深
慢性溶血常见于天生的红细胞膜有问题(比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者自身免疫病(身体“错打”自己的红细胞)。脾脏是处理异常红细胞的“加工厂”,长期“加班”会慢慢肿大——超过70%的患者能摸到左肋下有个硬包,还会觉得吃一点就饱、肚子胀胀的。
胆红素代谢乱了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红细胞破坏产生的“间接胆红素”,需要肝脏转化才能排出,但如果产生太多,肝脏忙不过来,胆红素就会沉积在皮肤和眼白里,导致皮肤发黄、眼白变黄(黄疸)。长期胆红素高还会引发胆色素性胆结石,慢性溶血患者得胆结石的概率是普通人的5~8倍。
溶血不只是“红细胞的事”,会连累全身
红细胞被异常破坏后,身体多个系统都会受影响:
- 肾脏:血红蛋白形成的“管型”会堵在肾小管里,降低肾脏过滤血液的能力,严重时会肾损伤;
- 心脏: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心脏得更努力泵血才能满足身体需要,时间长了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 凝血:溶血释放的一些物质会激活凝血系统,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
- 骨髓:骨髓会“加班”生产红细胞,没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叫“网织红细胞”)比例会升到5%~20%,说明红系在拼命“补缺口”。
怎么判断是不是溶血?看这些指标
要确诊溶血,需要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拼拼图”: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急性发作时,血浆里没被结合的血红蛋白通常超过1.5g/L;
- 网织红细胞计数:没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比例超过5%,说明骨髓在“代偿”;
- 间接胆红素:大多超过34μmol/L(约2mg/dL);
- 乳酸脱氢酶:溶血时这个酶的活性比正常最高值高3倍以上;
- 尿含铁血黄素:如果阳性,提示可能有慢性血管内溶血。
急性要急救,慢性要长期管
急性溶血的紧急处理:
- 如果是输血引起的,立刻停止输血,保持输液通道通畅;
- 快速输液让尿量保持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2ml以上(比如60公斤的人,每小时尿量要超过120ml),防止肾小管被堵;
- 密切监测钾离子,一旦升高及时处理(避免心跳异常)。
慢性溶血的长期管理:
- 避开“触发因素”:比如蚕豆、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
- 补充叶酸:每天吃5~10mg,帮助骨髓生产红细胞;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一次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监控病情变化;
- 遗传问题:如果是天生的溶血(比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建议家里人一起做基因筛查,早发现早预防。
还有些特殊情况——比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反复出现酱油尿、溶血),现在查CD55和CD59这两种膜蛋白有没有缺失是重要诊断方法。最新指南建议,如果总是反复溶血,要常规用“流式细胞术”查这两种蛋白。
溶血的识别需要“结合看”:如果出现酱油色尿、黄疸、贫血(比如乏力、头晕),建议赶紧去血液科做系统检查。只要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大多数患者都能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其实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别等症状严重了才去医院,早查清楚才能早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