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都调侃过“孩子睡觉跟小火车似的”,可这看似可爱的描述,其实可能藏着健康风险——我国学龄儿童中,长期打鼾的比例并不低,很多都是腺样体肥大惹的祸。腺样体是鼻咽部的淋巴组织,本来是帮身体抵抗病菌的“小卫士”,但反复发炎就会增生,像在呼吸道门口堆了块“挡路石”,导致孩子晚上缺氧、白天总犯困没精神。
腺样体是什么?为啥会“惹麻烦”?
腺样体是咽部淋巴组织的重要部分,主要任务是帮着拦截进入呼吸道的病菌。但如果孩子反复感冒、鼻炎发作,腺样体就会被“反复刺激”,慢慢增生变大。更要注意的是,腺样体有自己的“生长规律”——6-7岁时长得最大,10岁后会慢慢缩小,所以治疗方案得结合孩子的年龄来选,不能一刀切。
孩子腺样体肥大,会有哪些表现?
典型症状有三个:老鼻塞得张着嘴呼吸(鼻子不通气,睡觉只能用嘴喘气)、晚上打鼾还憋气(鼾声忽大忽小,甚至突然停几秒)、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缺氧没精神,上课容易走神)。
除此之外,还有些“隐藏症状”要警惕:有的孩子会耳朵闷、听力下降(这是增生的腺样体堵了咽鼓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还有的会越长越“变样”——上唇变厚、门牙突出、下巴后缩,形成“腺样体面容”(长期用嘴呼吸导致的颌面发育异常)。
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如果孩子睡觉时有这些情况——鼾声节奏乱、肚子和胸口起伏不一致(比如胸口往上抬,肚子却往下陷)、突然惊醒坐起来,就得赶紧找医生看看。
要做哪些检查?医生怎么治?
医生会一步步排查:先用电筒样的“前鼻镜”照鼻子,初步看鼻腔通不通;再用细管子(鼻咽纤维镜)从鼻子伸进去,直接看腺样体堵了呼吸道多少;必要时拍片子(比如鼻咽侧位片),更清楚地算阻塞面积;如果怀疑睡眠呼吸有问题,还会让孩子戴个小仪器睡一晚上(多导睡眠监测),评估缺氧和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
治疗得“看病情下方案”:
- 轻度症状:先保守治疗——用鼻喷激素缓解炎症、控制过敏(比如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必要时用盐水洗鼻;
- 中重度症状:得手术——现在常用“低温消融”或“内镜下切除”,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只要按医生要求护理(比如暂时吃软食、避免剧烈运动),很快就能正常生活。
家里怎么护理?怎么预防复发?
孩子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术后,家庭护理都很关键:
- 睡姿调整:侧着睡,枕头稍微垫高点(约3-5厘米),能减轻呼吸道压迫;
- 环境要润:房间湿度保持在40%-60%(比如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太干刺激鼻子;
- 饮食清淡:别让孩子吃辣的、油炸的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摄入;
- 记好“睡眠日记”:每天记记孩子晚上有没有打鼾、憋气,发作次数有没有变多;
- 练呼吸操:比如用鼻子吸气4秒、屏息2秒、用嘴呼气6秒,每天练几次,帮着恢复鼻呼吸习惯。
要预防复发,得做好这几点:换季时注意加减衣服,少去人多的地方(减少感冒);经常用生理盐水洗鼻(保持鼻腔清洁);定期去耳鼻喉科检查(学龄儿童建议每年一次)。研究显示,规范护理能让复发风险降低一半以上。
孩子的睡眠问题从来不是“小事”——腺样体肥大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耽误生长发育(缺氧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家长平时多留个心,早观察、早检查、早干预,就能让腺样体这个“小卫士”不变成“小麻烦”,让孩子睡好、长高、学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