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写字楼里敲键盘的白领、健身房挥汗的健身达人,还有长期饮酒的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股骨头坏死的潜在高危人群。这种俗称“骨梗死”的疾病,最近几年发病率一直在上升。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的最新调查,我国30-60岁人群中,股骨头坏死每年的发病率大概是0.07%-0.15%,而且发病年龄比二十年前提前了5-8岁。
五大高危人群要注意
1. 长期大量喝酒的人
如果每天喝的酒精超过80g(差不多50度白酒200ml),酒精代谢产生的物质会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2023年《中华骨科杂志》的研究证实,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骨密度每年会下降1.8%-2.5%。临床案例也显示,30-45岁的男性患者里,有长期饮酒史的占了43%。
2.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的人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这类需要长期用激素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4倍。研究发现,当激素累积用量超过2g泼尼松当量时,骨坏死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这类患者需要定期关注骨健康状况。
3. 特殊职业的人
比如潜水员、高压氧舱操作人员这类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人,因为容易出现气体栓塞,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3倍。航天医学研究还发现,微重力环境会让骨髓里的脂肪细胞体积增大15%-20%,影响局部的血液供应。
4. 有代谢问题的人
糖尿病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血脂异常的人里,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4.9mmol/L,骨坏死的发生率会提高5.2倍。建议有代谢异常的人每半年做一次髋关节超声检查。
5. 髋部受伤后在康复的人
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术后骨坏死的发生率在15%-30%之间,其中GardenⅢ、Ⅳ型骨折的风险最高。临床研究显示,受伤后6周内做髓芯减压术,能把坏死风险降低约40%。
科学预防做好这5点
1. 调整生活方式
- 喝酒要控制:男性每天不超过25g酒精(差不多啤酒350ml或红酒150ml),女性不超过15g;
- 抽烟的人最好戒烟,研究显示戒烟1年后,骨形成的标志物能提高12%;
- 长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要定期查25-羟维生素D的水平。
2. 管理好体重
体重指数(BMI)超过25的人,每增加1kg/m²,髋关节的压力就会增加约6%。推荐用地中海饮食加上阻抗训练,临床试验显示,这种方案能让6个月后的骨转换指标改善15%-20%。
3. 选对运动方式
如果早期筛查有问题,建议做非负重运动:比如每周游3次泳,每次40分钟;或者骑固定自行车,阻力调到最大摄氧量的60%。平时还可以做髋关节“钟摆运动”:仰卧在床上,把腿抬到30度,划半圆轨迹,每组10次,每天做3组。
4. 补充必要营养
每天要吃够1000-1200mg的钙,600-800IU的维生素D。补充Omega-3脂肪酸(EPA+DHA加起来2-3g/日)能改善骨的微循环。蛋白质的摄入要达到每公斤体重1.0-1.2g。
5. 做好职业防护
高压环境工作的人,可以用脉冲电磁场治疗仪帮着改善局部血流;久坐的人每小时起来做“骨激活操”:站直了,髋关节前后摆动各10次,再左右侧摆各10次;步态有问题的人,可以用压力感应鞋垫监测负重分布。
注意这些早期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个症状,而且持续超过2周,建议去做MRI检查:
- 活动后髋关节有点隐痛,休息会儿能缓解;
- 早上起来关节发僵超过30分钟;
- 疼痛从大腿内侧串到膝盖;
- 穿袜子、穿鞋时关节动着费劲;
- 单腿站立的时间不到30秒。
影像学检查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2年做一次双髋X线筛查,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MRI检查。研究显示,在FicatⅠ期(早期)发现并干预的话,5年保髋的成功率能达到75%-80%。
股骨头坏死并不是突然找上门的,只要我们提前关注高危因素,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平时多留意身体的小信号,定期做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让髋关节一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