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全球第二大常见慢性病,不少人对它的防治存在误解,甚至因此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约65%的中老年人都有错误认知。今天结合202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临床指南,帮大家理清常见误区,讲讲科学应对方法。
误区一:老年补钙无效论
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是老了必然会发生的”,不用特意干预,结果30%的患者因此耽误了治疗。其实临床研究证实,规范治疗能让65岁以上患者的髋部骨折风险降低40%到60%。预防要分三级:初级预防是40岁后每天保证800mg钙摄入,每周晒150分钟太阳;二级预防是如果骨量已经减少,要及时启动药物干预;三级预防是骨折后要进行多学科康复,比如配合钙剂、活性维生素D和抗骨吸收药物一起使用。
误区二:体重与骨健康无关
有人觉得体重和骨头健康没关系,其实骨密度和体重指数(BMI)呈显著正相关——BMI低于18.5的人,椎体骨折风险会增加2.3倍。体重管理要把握平衡:理想BMI在20到24.9之间;减重速度不能太快,每月不超过1kg;运动要结合每周3次阻抗训练加2次有氧运动。特别是60岁以上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要达到每公斤体重1.2g,避免肌肉减少和骨量流失同时发生。
误区三:单纯依赖补钙
很多人认为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其实这种认知不对。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单纯补钙只能让骨折风险降低12%,但钙与双膦酸盐联合使用的方案,风险降幅能达到45%。现代治疗强调“三位一体”模式:基础营养要保证每天600到1200mg钙(包括膳食和补充剂);药物干预要根据骨折风险等级选择抗骨吸收或促骨形成药物;康复管理要做平衡训练,能降低30%到50%的跌倒概率。
误区四:激素替代疗法唯一论
有人认为只有激素替代疗法能治骨质疏松,其实雌激素疗法有明显局限:仅适用于绝经10年内的女性,使用年限不超过5年,还会增加1.2倍的心血管风险。现在有几种新型治疗方案:RANKL抑制剂适合高骨折风险患者,能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适合绝经后严重骨质疏松的女性,能促进骨形成;激素受体调节剂适合乳腺癌高风险的女性,有选择性调节作用。
误区五:传统食疗补钙
很多人觉得喝骨头汤能补钙,其实骨头汤的钙磷比例是1:15,远低于理想的2:1,而且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45%,补不了多少钙还容易摄入过多脂肪。科学的膳食方案应该包含这些:高钙低磷的食物,比如低脂牛奶(钙磷比3:1)、三文鱼罐头;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深海鱼类、强化谷物;还有胶原蛋白补充,比如小分子骨胶原肽粉(分子量小于5000道尔顿)。临床数据显示,从食物中获取的钙吸收率能达到30%,明显高于钙片的20%到25%,所以优先通过饮食补充钙更好。
骨骼健康五维管理模型
想要维护骨骼健康,要从五个方面入手:运动干预,比如打太极能改善平衡能力,降低40%的跌倒风险;营养调控,钙和蛋白质的摄入量要保持1:1的比例;光照管理,每天晒15分钟太阳,春秋季需要延长到30分钟;环境改造,浴室的防滑系数要≥0.6,家具边角改成圆角化设计;监测体系,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联合骨代谢标志物检测。
最后提醒大家,50岁以上的人群每1到2年要做一次定量超声骨密度筛查(QUS),如果是高危人群(比如长期使用激素的人),需要每6个月复查一次。药物治疗要遵循阶梯原则,初始治疗首选口服双膦酸盐,之后再根据情况选择注射剂型或新型靶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