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受伤后及时、规范的急救处理,对恢复效果至关重要。以下五个科学步骤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制动原则:限制活动避免二次损伤
关节脱位后,首先要做的是限制关节活动。这时关节囊和周围韧带已经受伤,再乱动可能让软组织伤得更重。建议立刻停止肢体活动,用书本、硬板之类的东西做临时固定——上肢可以用三角巾吊起来,下肢能用衣服折成缓冲垫垫着。现在急救不建议自己试着复位,乱弄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二、温度管理:冷热交替促进恢复
受伤头24小时内,建议间歇性冷敷,能降低局部温度、减慢血液循环,帮助减轻肿胀。冷敷时别让冰块直接贴皮肤,要用布隔开。24到48小时后进入亚急性期,换成热敷,帮助排出代谢废物。有研究发现,交替冷热刺激对一些关节损伤有帮助,但要注意力度别太大。
三、复位操作:专业评估决定方案
关节复位一定要让专科医生来做。不同关节的复位手法不一样,比如肩关节往前脱位常用牵引加杠杆的方法,髋关节往后脱位多用水平牵引的方法。拍片子能明确脱位的类型和有没有合并损伤,有些情况还能在影像引导下精准复位。如果情况复杂或者合并骨折,得根据具体情况选手术治疗。
四、固定技术:动态固定理念更新
现在的固定理念更注重在保护下适当活动,促进恢复。新的支具既能稳定支撑,又能在医生指导下做有限的轴向活动。这种动态固定能帮着维持关节的感知能力,但要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如果一直疼、感觉异常或者皮肤颜色变了,得赶紧调整固定方法。
五、康复策略: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康复要循序渐进:急性期主要控制肿胀,亚急性期慢慢开始做肌肉的等长收缩(也就是肌肉用力但不带动关节动),慢性期可以练关节活动范围。有研究显示,加上平衡训练和关节感知训练,能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特殊人群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慢慢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治疗都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具体怎么处理要根据病情调整。及时去医院、听医生的话,才能保证恢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