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据统计,它占运动医学门诊量的25%以上。很多人对急性扭伤后的肿胀处理存在误区,其实现在医学有一套系统化的应对方法。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的基础招
把受伤的脚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靠重力帮静脉血液流回去,减轻肿胀。躺着的时候用软垫把小腿垫起来,让足跟比膝盖高(就是“双高姿势”),每次抬15分钟,每2小时内要抬一次。要注意别压到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膝盖下方外侧突出的骨头),还可以把脚踝固定在不歪不扭的“中立位”,减少韧带牵拉。
温度疗法:分阶段冷热处理,科学控肿胀
扭伤后48小时内要冷敷,用冰水混合物(温度0-4℃)装在密封袋里,外面裹层布,每次敷15分钟以内,别直接贴皮肤。72小时后换成温热敷,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者温敷袋(外面裹层布),敷的时候要摸皮肤温度,避免烫伤。如果要交替用冷热,得先看看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好不好,有血管问题(比如糖尿病足)的人要谨慎。
药物干预:合理用药,针对性消肿止痛
如果疼得中等以上(比如影响走路、睡觉),要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可以用含七叶树素的外用药,它能抑制透明质酸酶,帮助消肿。如果和黄酮类口服药一起用,能加强毛细血管的稳定性,但要注意皮肤有没有破损,怀孕、哺乳期等特殊情况要避开。
动态制动:动静结合,保护关节也留功能
中度扭伤建议用带铰链的可调支具,既能稳定关节,又能让脚踝小范围活动。轻度扭伤别固定超过72小时,这段时间可以做“踝泵运动”——不用踩地,慢慢勾脚、绷脚,避免关节僵硬。完全不动反而容易让关节变僵,要在康复医生指导下早点做简单活动。
渐进康复:一步步练,恢复神经肌肉功能
等肿胀消了7成左右,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前3天先动脚趾,主动伸、蜷;第4到7天加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拉着脚做勾脚、绷脚;第8到14天练平衡,比如站在平衡垫上。研究发现,用平衡垫加镜面反馈(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姿势)的平衡训练,能让本体感觉(关节的位置感)恢复快40%,可以试试。
还要警惕危险信号:如果疼得一直很厉害,关节动不了,皮肤发麻、有张力很大的水疱,或者没法单脚站30秒,这些可能是韧带完全断裂或骨折的征兆,要赶紧去做影像学检查。
总的来说,踝关节扭伤后的处理要跟着“抬高、分阶段冷热、合理用药、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康复”的步骤来,别信“揉一揉、马上热敷”的老办法。如果有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找医生,避免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