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高原旅游或登山时,常会遇到耳朵嗡嗡响、发闷的情况,这就是高原耳鸣,是海拔升高后常见的生理反应。当海拔超过2500米,外界气压快速降低,耳朵里的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腔的“压力阀门”)来不及调节内部压力,就会导致耳内平衡失衡,出现持续性嗡鸣、耳闷甚至轻微疼痛。2022年《生理学前沿》杂志研究显示:若每天海拔上升超过500米,85%的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部不适。
科学应对五部曲
1. 快速平衡耳压的3个小动作
咽鼓管是缓解耳压的关键,用这几个简单动作激活它:
- 刻意吞咽:每小时做10次夸张的吞咽动作(比如咽口水时放慢速度,感受咽喉的蠕动),能主动打开咽鼓管,平衡内外压力;
- 鼓气法:捏紧两侧鼻子、闭紧嘴巴,轻轻往耳朵里鼓气(力度像吹气球的1/3),维持5秒后松开,重复5次,能缓解中耳负压;
- 嚼口香糖:持续嚼无糖口香糖(选薄荷味更能刺激唾液分泌),能让咽鼓管更频繁地开合,比刻意吞咽更轻松。
2. 炎症缓解的安全小技巧
如果耳朵痛或听力有点波动,可能是黏膜发炎了,试试这些非药物方法:
- 用40℃左右的温毛巾敷耳朵(别太烫,避免烫伤),每次15分钟,改善耳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 用生理性海水喷鼻剂喷鼻子(对着鼻腔外侧喷,别对着鼻中隔),湿润鼻黏膜能间接缓解咽鼓管的肿胀。
3. 日常耳部护理要做好
2023年《JAMA耳鼻喉科》杂志研究发现,正确护理能减轻耳鸣不适:
- 温热敷:用恒温40℃的热敷袋敷耳区(比如装热水的暖水袋裹层毛巾),每次15分钟,促进局部微循环;
- 调整睡姿:侧卧时让不舒服的耳朵朝上,能减轻鼓膜压力,枕头高度调到肩膀到耳朵的距离(约一拳高),效果更好;
- 保持湿度:用便携式加湿器把周围环境湿度维持在45%-60%,避免干燥导致黏膜脱水,加重耳闷。
4. 提前适应,减少发作
- 循序渐进升海拔:提前2-3天在2000米左右的低海拔地区住(比如丽江、大理),再往3000米以上走,别直接从平原飞到拉萨;
- 避免快速上升:每天海拔上升不超过500米,比如今天住3000米,明天住3500米,别一天从2000米跳到4000米。
5. 每天记好“耳部日记”
每天花1分钟记录3件事:
- 耳鸣累计时长(比如上午10分钟+下午15分钟=25分钟);
- 听力变化(用手机听力APP测,比如“听力测试”,对比昨天的数值);
- 平衡感状态(单脚站10秒,站不稳说明耳内平衡有问题)。
旅行应急三锦囊
突发耳鸣、闷胀,用这3招快速救急:
- 矿泉水瓶解压法:拿空矿泉水瓶挤压排出空气,瓶口轻轻贴住耳朵(别堵死),慢慢松开瓶身,通过改变耳道内压缓解不适;
- 黑巧克力小帮手:含一小块可可≥70%的黑巧克力(约5克),促进内耳淋巴循环,减轻耳内积水感;
-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放松神经,缓解因紧张加重的耳鸣。
这些情况,必须立即下撤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任一症状,说明情况严重,别硬扛,赶紧往低海拔走:
- 耳鸣+眩晕持续超2小时,越来越严重(站不稳、恶心);
- 单侧耳朵突然听不清,像塞了棉花,听力损失超30分贝;
- 耳鸣是高频尖啸声(蝉鸣,超4000赫兹),停不下来;
- 用了方法24小时没改善,甚至更严重。
高原耳鸣是身体的“善意提醒”,只要提前准备、正确应对,大部分人都能顺利适应。记住:安全比“登顶”更重要,如果耳朵“闹脾气”,及时停下来,给身体一点时间调整。毕竟,高原的美景,下次还能再看,但耳朵的健康,只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