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是常见的代谢异常问题,和全身多个系统的损伤密切相关。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已经成了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种代谢紊乱的状态,会通过多种方式慢慢伤害血管系统,还会连累心脏、肾脏、大脑等多个器官。
血脂异常对血管系统的破坏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开始的
当血液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持续偏高时,会穿过血管内壁的屏障,在血管内膜下面堆积,形成像条纹一样的脂质沉积。这个过程中还会释放炎症因子,让一些细胞变成“泡沫细胞”,最终慢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证实,脂质沉积会改变血管壁的结构,让血管弹性变差。
2. 心脏的供血血管会怎么受损
心脏的供血血管(冠状动脉)受损主要有三个表现:血管弹性变差,导致舒张功能不好;斑块长出来让血管变窄;还有血管突然痉挛引发急性缺血(比如心绞痛)。有临床数据显示,血脂异常的人得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出现这种情况。
全身器官损害的那些事
3. 为什么会伤肾
肾脏里有很多毛细血管,血脂乱了的话,会让肾小球过滤的压力变大(高滤过状态)。同时,脂质堆积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让肾小球的基底膜变“漏”,更容易出现蛋白尿,而且会慢慢加重。如果血脂异常长期不管,会加快肾功能下降的速度。
4. 脑梗的风险从哪来
颈动脉是给脑子供血的重要血管,它里面长斑块和脑梗的风险关系很大。做超声检查会发现,血脂异常的人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比普通人高很多。这些不稳定的斑块,可能在血流冲击或者血压波动的时候掉下来,顺着血流跑到脑子里,堵住小血管,引发脑梗。
5. 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血脂和血糖的代谢是相互影响的。血液里的游离脂肪酸变多,会干扰胰岛素的工作,让身体对胰岛素更不敏感(胰岛素抵抗)。这种“代谢紊乱互相叠加”的情况,会大大增加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且就算得了糖尿病,血糖也更难控制。
科学降脂的日常方法
1. 饮食怎么调整
要吃多种多样的食物,多补充膳食纤维。每天吃500克以上的新鲜蔬菜,尽量选深色的(比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水果选低糖分的(比如苹果、蓝莓、柚子)。控制每天总的热量摄入,合理搭配碳水、蛋白质、脂肪的比例(比如碳水占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少吃反式脂肪酸(比如油炸食品、人造奶油做的蛋糕、奶茶里的奶精)。
2. 运动要怎么做
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运动计划,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再加上2次抗阻训练(比如举哑铃、做深蹲、用弹力带训练)。运动强度可以用“最大心率法”控制——最大心率大概是220减去年龄,运动时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比如30岁的人,最大心率是190,运动时心率保持114-133左右)。记得运动前要热身5-10分钟(比如慢走、活动关节),运动后要拉伸放松,避免受伤。
3. 体重怎么管
设定合理的减重目标,男性腰围尽量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腰围是用软尺绕肚脐一圈测的)。通过调整饮食加运动,每周慢慢减0.5-1公斤,不要急着快速减肥(比如节食),因为快速减重反而可能打乱代谢。
4. 睡眠要睡好
每天要睡够7小时,而且作息要规律(比如每天晚上11点前睡,早上7点起)。睡前1小时别玩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卧室要保持安静、黑暗、温度适宜(大概20-24℃),可以用遮光帘、耳塞帮助入睡。睡好了,血脂的代谢节奏才会正常。
5. 压力怎么调节
学一些调节压力的方法,比如正念冥想(找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专注于呼吸,不去想别的事)、深呼吸训练(慢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重复几次)、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听音乐、养花、散步)。有研究说,规律的心理调节能改善血脂指标,建议每天花10分钟做专注呼吸训练,慢慢养成习惯。
监测与预警要注意什么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半年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年轻人每2年查一次(如果有家族史或者肥胖、高血压等问题,要更勤)。要重点看“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个指标,它是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比单独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如果甘油三酯一直超过2.3mmol/L,要赶紧查有没有代谢综合征(比如同时有高血压、高血糖、肚子大),因为这时候风险会更高。
总之,高血脂不是“没感觉就不用管”的小问题,它会像“隐形炸弹”一样慢慢伤害血管和全身器官,但通过调整日常习惯、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再加上定期监测,就能有效控制血脂,降低冠心病、脑梗、肾病等疾病的风险。大家平时多注意自己的饮食、运动、睡眠,早干预早受益,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