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一旦长了肿瘤,会通过多种生理信号发出异常“警报”。临床数据发现,很多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就已经有症状了,只是因为表现不明显,容易被忽略。掌握下面这些关键预警信号,对早期发现很重要。
消化系统异常信号
肝脏肿瘤压迫肠胃时,会让人一直觉得肚子胀,这种胀和普通消化不良不一样,还可能跟着腰围变粗。食欲下降是慢慢加重的,可能短短几周内就特别不想吃高蛋白食物(比如鸡蛋、肉类),吃的量能降到平时的1/3。大概65%的患者吃完饭后,好久都觉得胀,还会打嗝、反酸。
全身代谢异常表现
因为肝功能受损,人会没原因地一直觉得累,这种累和睡没睡好没关系,就算休息了也缓不过来。肌肉力气也会变小,比如握东西没劲儿、走路不稳,有研究说患者的握力比健康人低30%到40%。体重不明原因下降也是关键信号,半年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超过10%(比如原本100斤,半年内瘦到90斤以下),一定要重视。
局部疼痛与黄疸表现
右上腹一直隐隐作痛是典型表现,疼的时候还会牵连到右肩膀和后背,晚上平躺着睡的时候更明显。要是出现黄疸,说明胆红素代谢乱了,皮肤和眼白会变黄,尿的颜色像浓茶一样深,还会因为胆盐沉积觉得皮肤痒。这时候大概50%的患者能摸到肿大的肝脏,摸起来硬硬的,按一下还疼。
症状组合的临床意义
如果同时有肚子胀、没力气、右上腹疼这三个症状,得肝肿瘤的概率超过85%。要是晚上(比如凌晨2-3点)疼得醒过来,或者拉黑便、吐血,可能是肿瘤已经伤到血管了。大概40%的患者会有蜘蛛痣(皮肤上像蜘蛛一样的红痣)、肝掌(手掌发红),女性可能月经乱了,男性可能乳房变大。
现代诊断技术进展
肝脏超声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能查到1厘米以上的肿块。增强CT的多期扫描能清楚看到肿瘤的供血情况,核磁共振的DWI技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细胞密度的变化,90%都能查出来。查肿瘤标志物的时候,要联合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这些指标一起看,能把检测的准确率提到85%以上。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要点
良性的肝血管瘤大多没症状,直径小于5厘米的长得很慢,建议每6到12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恶性肿瘤发现得早(比如单个肿瘤小于3厘米,没伤到血管),手术切了之后,5年生存率能有60%到70%。中晚期患者,可以做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这类介入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肝胆的专项检查,尤其是有慢性肝病、长期喝酒的高危人群。平时要规律作息,别熬夜,熬夜会让免疫力下降。如果异常症状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去肝胆专科门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