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流鼻血,其实和鼻腔里的三个变化有关。病毒入侵会让鼻腔黏膜肿起来(医学上叫“充血水肿”),还会释放炎症因子,让血管变“脆弱”——就像本来紧实的水管壁变松了,更容易渗血;其次,炎症会让鼻甲黏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差不多2/3,毛细血管稍微受点刺激就可能破裂;另外,感冒时鼻涕变多,鼻腔里帮清洁的“小毛刷”(纤毛)动得不正常,黏膜的保护功能减弱,出血的风险自然就高了。
哪些情况会诱发感冒后的鼻出血?
- 炎症的“连锁反应”
病毒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不仅让黏膜肿起来,还会破坏血管内壁的完整性。这会让鼻腔前部(前庭)和鼻中隔附近的毛细血管变得很敏感,比如轻轻碰一下鼻子、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出血。 - 擤鼻涕的方式不对
很多人擤鼻涕时会捏住两个鼻孔用力擤,其实这种错误动作会让鼻腔瞬间压力变成正常的4倍!而鼻腔里有个“易出血区”(Kiesselbach区),70%以上的鼻出血都来自这,高压很容易把这里的血管撑破。建议用“单侧轻擤法”: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每次不超过5秒。 - 环境太干燥
如果空气湿度低于40%,鼻腔黏膜的水分会比平时多蒸发35%,纤毛的清洁能力也会下降一半。干燥的环境会让黏膜表面出现肉眼看不到的小裂纹,这些裂纹就是出血的“隐患”——稍微一刺激就会流血。建议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5%-60%之间,比如用加湿器、在暖气旁放盆水。
流鼻血时该怎么处理?
- 做好鼻腔保湿
感冒时鼻腔黏膜本来就脆弱,要注意保湿。白天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鼻剂喷鼻子,保持黏膜湿润;晚上用加湿器调湿度,注意每天清洁加湿器的水槽;如果黏膜太干,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涂医用凡士林之类的保湿剂。 - 按出血情况处理
- 轻度出血(一次流不到5ml,5分钟内能自己止住):别仰头(避免血咽下去呛到),要往前倾,用手指腹紧紧按住鼻翼两侧10分钟,同时用冷毛巾或冰袋敷鼻梁,收缩血管帮忙止血。
- 中重度出血(一次流超过5ml,或者10分钟还止不住):先冷静,别把血咽下去(会刺激肠胃),马上找医生!医生可能会用纱布填塞鼻腔止血,严重的话需要用电凝(用电流把出血的血管封住)。
平时怎么预防感冒后流鼻血?
-
调整环境湿度
装个湿度计监测家里的湿度,每天用37℃左右的温盐水冲鼻子(帮清洁黏膜);供暖季或干燥天,在暖气或空调旁边放盆水,增加空气湿度。 - 吃对食物帮修复
多吃含维生素C(比如橘子、橙子、猕猴桃)和维生素K(比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的食物——维生素C帮血管变结实,维生素K帮凝血;适量吃点含锌的食物(比如瘦肉、坚果、牡蛎),能促进黏膜修复;每天喝够1500ml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 改掉伤鼻腔的习惯
别挖鼻子(指甲会划伤黏膜)、别用力揉鼻子;过敏季节戴口罩,避免花粉、灰尘刺激鼻腔;擤鼻涕要“单侧、轻擤、短时间”,别两边一起用力。
哪些情况要赶紧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建议24-48小时内去医院:
- 一次流鼻血超过10ml(大概2茶匙的量);
- 出血持续15分钟以上还止不住;
- 流鼻血时伴随持续头痛、看东西模糊或重影;
- 半年内反复流鼻血超过3次。
反复流鼻血怎么长期管理?
可以建个“鼻腔健康笔记”,记录每次流鼻血的时间、诱因(比如有没有挖鼻子、环境是不是干燥)、处理方法和效果。如果一年流鼻血超过5次,建议做个鼻内镜检查,看看鼻腔里有没有结构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如果是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做鼻腔扩容手术——有临床研究显示,这种手术能让鼻出血的发生率降低76%。
总的来说,感冒后流鼻血是很常见的情况,主要和鼻腔黏膜的炎症、干燥以及不当擤鼻有关。平时做好鼻腔保湿、改掉伤鼻子的习惯,能预防大部分出血;如果真的流鼻血了,先按正确方法止血,止不住或反复流一定要及时找医生。长期关注鼻腔健康,就能减少鼻出血带来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