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时候,不少人会觉得耳朵闷胀、听声音像蒙了层东西,这其实和鼻子与耳朵之间的“连通管”——咽鼓管有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感冒为什么会让耳朵“罢工”,以及该怎么应对。
感冒为何让耳朵“罢工”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会让鼻腔黏膜红肿充血。而咽鼓管一头连着眼鼻咽部,一头通着中耳腔,它的作用是维持中耳压力平衡、排出分泌物。当鼻腔炎症蔓延到咽鼓管时,咽鼓管会变窄甚至堵住,中耳里的压力就会变低,分泌物排不出去堆在里面,压迫鼓膜,自然就会听不清或耳闷。大概30%的感冒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儿童因为咽鼓管还没发育完全,比大人风险高2-3倍。
药物治疗的三大核心
1. 缓解鼻腔堵塞
鼻腔红肿堵了会影响咽鼓管,所以先得通鼻子。可以用局部减充血的药物缓解黏膜肿胀,但要注意连续用别超过7天,不然可能会反弹更堵。滴药的时候可以侧躺着,患耳朝下,滴完保持3分钟,让药能充分作用到咽鼓管的入口处。  
2. 减轻黏膜水肿
炎症会让黏膜肿得更厉害,这时可以用口服或吸入的激素药物来消肿,联合使用能更快缓解症状,但一定要按医生说的疗程用,一般要连续用5-7天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3. 针对性抗感染
如果验血发现白细胞很高(比如超过12×10⁹/L),或者耳朵一直痛,可能是细菌感染,需要用抗菌药;如果是病毒感染,能吃点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辅助,但不管用什么药,都得听医生的安排。
日常护理的三大原则
1. 正确擤鼻和护鼻
擤鼻子别两边一起用力,要单侧慢慢擤,不然鼻腔压力会骤增3倍,容易把病菌冲进中耳。平时可以用含保湿成分的鼻腔护理产品,减少黏膜刺激,别让鼻子太干。  
2. 训练咽鼓管功能
平时可以试试“捏鼻鼓气法”:吞咽或打哈欠的时候,捏着鼻子闭住嘴轻轻鼓气,能主动调节中耳压力。坐车、坐飞机时多做几次,能防止气压变化让耳闷更严重;常嚼无糖口香糖也不错,能让咽鼓管开放的频率提升2倍左右。  
3. 调整环境帮恢复
睡觉的时候把床头垫高15-20厘米,靠重力帮中耳里的分泌物排出来;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保持黏膜湿润;家里用加湿器把湿度调到50%-60%,适宜的湿度能让咽鼓管的纤毛运动效率提升30%,更利于分泌物排出。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别拖着,赶紧去医院:
- 听力不好超过3天还没好转;
- 耳朵一直跳着痛,体温超过38.5℃;
- 耳朵流脓、流血;
- 还有头晕、站不稳或者脸麻的情况。
感冒引发的耳朵问题虽然常见,但只要规范治疗、做好护理,90%的人能在2周内康复。要是延误治疗,可能会引发鼓膜穿孔等并发症,治疗期间可以定期做纯音测听之类的检查,看看咽鼓管功能恢复得怎么样。总之,症状严重或持续不好时,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别自己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