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耳朵闷堵怎么办?三招缓解咽鼓管功能障碍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0-16 12:19:3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61字
感冒后耳闷多因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负压,通过咀嚼吞咽促进通气、局部热敷改善循环、自主吹张平衡压力可缓解症状,配合鼻腔护理与及时就医可降低中耳炎风险
咽鼓管功能障碍耳闷处理中耳负压听力下降压力平衡法耳部按摩感冒并发症鼻腔冲洗耳道护理耳鼻喉科
感冒后耳朵闷堵怎么办?三招缓解咽鼓管功能障碍

耳闷是不少人都经历过的不适,尤其是感冒期间特别容易出现。这其实和一条叫“咽鼓管”的细管有关——它连接着中耳和鼻咽部,成人的咽鼓管大概3-4厘米长,主要作用是调节中耳内的气压平衡。当感冒时,鼻腔黏膜会肿胀,就像塞了团棉花似的压迫咽鼓管,导致它没法正常通气。这时候中耳腔里的气压会变成负压,就像用吸管挤过的饮料瓶,鼓膜被“吸”得往里陷,于是就会出现耳闷、听声音模糊的感觉,严重的还可能伴随耳鸣或耳痛。

三招快速缓解耳闷

1. 咀嚼吞咽帮通气 试着持续嚼无糖口香糖,或者小口喝温水慢慢吞咽——这些动作能带动下颌关节运动,间接让咽鼓管打开闭合。就像雨刷器清除挡风玻璃上的积水一样,每小时做3-5分钟,通气效果不错。
2. 热敷按摩促循环 用40℃左右的热毛巾(不烫皮肤为准)敷在耳朵后面的乳突区域(耳后突出的骨头部位),同时轻轻按摩耳屏前方的关节——就是张开口、闭上嘴时能摸到活动的地方,像给耳朵做了个热石SPA。每次敷10-15分钟,注意别烫伤。
3. 鼓气法平衡压力 闭紧嘴巴、捏住两侧鼻孔,然后慢慢往耳朵方向鼓气(像吹气球那样循序渐进,别用猛力)。当听到耳朵里传来“噗”的一声,说明咽鼓管打开了,气压恢复平衡。这和飞机降落时吞咽缓解耳压是一个道理,但千万不能暴力鼓气,不然可能损伤鼓膜。

日常护理要避开这些“雷区”

  • 别乱掏耳朵:绝对不要用棉签挖耳道!感冒时耳垢会自然软化脱落,洗澡时用温水轻轻冲洗外耳道就行。如果耳道进水变湿,可以用吹风机的冷风档(距离耳朵20厘米以上)吹干,避免滋生细菌。
  • 鼻腔护理要到位: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操作时保持单侧鼻孔通气(比如洗左边时,右边鼻子要能呼吸),防止冲洗液倒流进中耳。如果急性鼻塞特别严重,要找医生指导用短期的减充血剂,别自己乱用药。
  • 特殊人群要警惕: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如果耳闷持续超过7天还没缓解,要小心“恶性外耳道炎”的风险;小朋友如果出现频繁抓耳、对声音反应迟钝(比如叫他名字没反应),一定要及时去儿科或耳鼻喉科检查。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找耳鼻喉科医生:

  • 耳闷持续2周以上没有改善;
  • 伴随剧烈耳痛、持续耳鸣,甚至耳道流黄水/脓;
  • 听力明显下降(比如听不清别人说话),或出现头晕、天旋地转的感觉;
  • 孩子频繁抓耳、哭闹,对声音刺激没反应(比如拍手没动静)。

做好这几点,减少复发

  • 日常可以嚼点坚果(比如杏仁、核桃),锻炼下颌关节,间接帮咽鼓管保持灵活;
  • 游泳时佩戴硅胶鼻夹,避免泳池水呛进鼻腔,进而影响咽鼓管;
  • 过敏性鼻炎患者注意:在花粉季到来前3个月,就开始规律做鼻腔护理(比如用生理盐水冲洗),能有效预防咽鼓管功能障碍复发。

耳闷大多是咽鼓管通气不畅导致的,尤其是感冒时鼻腔肿胀压迫咽鼓管更常见。用咀嚼、热敷、鼓气的方法能快速缓解,平时注意别乱掏耳朵、做好鼻腔护理,一般都能恢复。但如果出现持续不好、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发展成中耳炎或更严重的耳部问题。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