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化学工厂”,一旦被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影响多个系统的功能。当肝脏运转异常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提醒我们可能出了问题。早了解这些表现,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疾病。
消化系统功能异常
肝脏每天会合成800-1000毫升胆汁帮我们消化食物,乙肝病毒感染可能让胆汁分泌减少。患者最常出现的就是没胃口,尤其是不想吃油腻的东西,吃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还可能伴随恶心、打嗝(嗳气)。症状越重,往往说明肝细胞损伤越厉害。
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
当血液里的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可能会出现黄疸——最先表现为眼睛的白眼球变黄(巩膜黄染),之后皮肤也会变黄,尿色像浓茶一样加深。其实尿色变化往往比皮肤变黄更早,能作为早期观察的信号。不过要注意,有些不是真的黄疸(假性黄疸),得靠实验室检查才能区分。
全身性症状表现
乙肝患者常觉得“一直没力气”,这种累不是因为干活多,休息了也缓解不了;有的还会慢慢瘦下来,或者有点低烧。如果肝功能严重不好,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就会导致腿肿,肿得越厉害,说明肝功能损害越重。
肝区不适症状
当肝脏外面的包膜受到影响时,患者会觉得右上腹隐隐作痛或者胀胀的,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右肩或后背——这时候要注意和骨头、肌肉的问题区分开。医生摸肚子(触诊)可能会发现肝脏肿大,按压有痛感,但每个人的表现不太一样。
特征性体征改变
“肝掌”是指手掌的大小鱼际(手掌靠近拇指和小指的部位)出现很多红血丝(毛细血管扩张),按压后变白,恢复红色的时间变长;“蜘蛛痣”则是脸上、脖子等部位出现像小蜘蛛一样的红点点,是小动脉扩张引起的。这些表现虽然能提示肝脏问题,但不是乙肝独有的,得结合其他检查一起看。
乙肝检查核心项目
- 肝功能评估: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要空腹抽血,检查前别做剧烈运动(会影响结果)。定期查能看出病情变化的趋势。
-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可以看肝脏的实质回声、大小和血流情况;弹性成像技术能定量测肝纤维化程度,但如果人太胖,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 病毒标志物检测:乙肝五项定量检查能判断是不是感染了乙肝,HBsAg定量还能帮着看治疗效果;HBV-DNA检测能反映病毒复制得厉害不厉害,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 肿瘤标志物监测:甲胎蛋白(AFP)加上异常凝血酶原一起查,能更早发现肝癌。高危人群要定期做影像学筛查。
- 肝纤维化评估:除了影像学检查,还能结合FIB-4指数等不用扎针的指标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必要时得做肝活检才能确诊。
乙肝的诊断得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起来看。建议高危人群定期做乙肝筛查,发现异常赶紧去肝病专科随访。平时要注意别伤肝——比如别喝酒,别乱吃对肝有副作用的药;治疗方案得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定,患者要定期复查,盯着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