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腹泻引发的肛门损伤很容易被忽视,但它会带来三类主要健康威胁:皮肤屏障破坏、局部感染风险升高,以及肛门直肠功能障碍。据临床数据,约65%的急性腹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周不适,慢性腹泻患者中更有38.7%会出现肛门功能异常。
肛门损伤的三个核心原因
- 皮肤被摩擦破坏
腹泻时,频繁擦拭和粪便刺激会磨坏肛周皮肤的角质层。正常肛周皮肤是弱酸性(pH4.5-5.5),腹泻时会变成弱碱性(pH6.5以上),直接破坏皮肤的脂质保护层。超过半数患者会出现红斑、糜烂等表浅伤,约15%会发展为出血创面。 - 感染风险大幅增加
皮肤破损后,肠道细菌更容易“跑”到肛周皮肤里。比如平时肛周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是32%,腹泻时会涨到7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更是翻了3倍。这种菌群失调会诱发肛窦炎、肛周脓肿,典型表现是持续瘙痒(82%的人会有)、分泌物增多(76%的人有)。 - 肛门功能变弱
长期腹泻会让肛门外括约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肌电图检查显示,慢性腹泻患者的括约肌静息张力平均下降22.4%。如果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38.7%的人会出现排便控制问题——比如想排便时反应变慢(平均延迟1.8秒),或能控制的最小粪便量变多(平均增加35毫升)。
三级防护方法,帮你护好肛周
- 做好物理防护
用含氧化锌的皮肤保护霜,能在皮肤上形成一层20-30微米厚的保护膜,可降低42%的皮肤损伤率。擦的时候别来回蹭,用“按一下再轻擦”的方式,能减少72%的摩擦伤。 - 调节肠道菌群
补充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能让肠道菌群恢复速度快1.8倍。饮食上选低渣食物(每天膳食纤维不超过10克),再吃点含鞣酸的水果(比如苹果泥),帮肠道黏膜修复。 - 调整日常习惯
养成规律排便:每次别超过5分钟,两次间隔至少2小时。用38-40℃的温水洗肛周(手摸不烫的温度),洗完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别摩擦。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问题,别硬扛,及时找医生:
- 肛周伤口越变越大(直径超过2厘米);
- 分泌物培养发现耐药细菌;
- 每周至少2次漏大便;
- 医生指检说括约肌张力明显变弱。
医生会做肛门直肠测压、肛周皮肤pH检测、菌群分析,必要时用影像检查排除结构问题。
特殊人群要更小心
- 糖尿病患者
血糖要控制在:空腹<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每天检查2次肛周皮肤,用皮肤镜能更早发现微小病变。 - 免疫抑制人群
用含0.05%-0.1%氯己定的清洁液加强局部抗菌,定期做肛周分泌物培养,预防机会性感染。 - 孕期女性
排便时保持背部挺直,减少盆底肌牵拉;可以用生物反馈训练,让括约肌更协调。
总的来说,频繁腹泻带来的肛门损伤虽易被忽略,但做好防护、调节菌群和日常习惯,大部分问题能预防或缓解。如果出现严重伤口、漏便或括约肌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要针对性管理,才能护好肛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