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因为胃黏膜表面的“保护屏障”(由黏液和碳酸氢盐组成,正常约0.5毫米厚)被破坏,让胃酸直接侵蚀胃壁引起。它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影响、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了解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更好预防和应对。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解析
我们的胃黏膜有一层“保护屏障”,由黏液和碳酸氢盐组成,能挡住胃酸对胃壁的侵蚀。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我国有50%-60%的人感染这种菌,它会分泌尿素酶破坏这层屏障,让胃酸直接接触胃壁;其中携带cagA和vacA毒力基因的菌株,致病性更强。另外,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这类止痛药),会抑制一种叫COX-1的酶,减少胃黏膜需要的前列腺素,削弱胃的防御能力;如果同时用糖皮质激素,会既促进胃酸分泌又抑制黏膜修复,溃疡风险比单独用NSAIDs高3-5倍。长期用NSAIDs的人,要定期注意自己的胃肠症状(比如有没有胃痛、反酸)。
现代生活方式的风险因素
生活中很多习惯也会增加胃溃疡风险:喝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现,每周喝酒≥3次的人,得胃溃疡的风险比不常喝的人高47%;长期睡不好(睡眠剥夺)会让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打乱胃酸分泌的规律;另外,晚上长时间看电子设备的蓝光或者接触灯光,可能通过影响生物钟间接干扰肠胃功能,不过具体机制还在研究。遗传因素约占胃溃疡风险的10%,比如携带HLA-DRB1*15:01基因的人,可能既容易胃酸分泌过多,又难修复胃黏膜;如果家里有人得过胃溃疡,建议40岁后定期做胃蛋白酶原检测等胃功能检查。
临床症状识别与就医指南
胃溃疡最典型的表现是“餐后痛”——吃完饭后1-2小时上腹部痛,而且会周期性发作(比如一段时间痛,一段时间缓解)。但要注意,有30%的患者可能只有肚子胀、反酸、嗳气等不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容易被忽视。如果年龄超过45岁,最近才出现上腹部不适,而且症状持续6周以上,一定要及时做胃镜检查;胃镜下取一点胃黏膜组织做病理检查,是区分良性溃疡和恶性溃疡的“金标准”。查幽门螺杆菌首选非侵入性的碳13呼气试验,准确性能达到95%;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用标准四联方案(一种抑制胃酸的药+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10-14天,治疗期间千万别自行停药,不然可能让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更难治疗。辅助治疗中,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助于胃黏膜修复,但补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综合防护策略
预防和管理胃溃疡要从生活细节入手:饮食上,别空腹喝咖啡、浓茶这类pH<3的酸性饮料;吃饭要慢,单次进食时间尽量超过20分钟,这样能促进唾液分泌,帮助中和胃酸。压力大的时候可以试试正念呼吸训练,研究显示每天做15分钟,能让基础胃酸分泌量减少约15%。药物使用要遵循医嘱:长期吃NSAIDs的人,要按医生要求同时用胃黏膜保护剂(比如硫糖铝);吃药时尽量保持直立体位至少30分钟,避免药物在胃里局部堆积刺激黏膜。还要定期复查胃功能指标,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总的来说,胃溃疡的核心问题是“胃黏膜保护力下降”,防治关键要抓住“减少伤害”和“增强保护”两个要点——远离幽门螺杆菌感染、合理使用药物、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定期做胃功能检查。只要做好这些,就能有效降低胃溃疡的风险,保护好我们的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