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能通过多种方式侵犯肠道,会不会发病主要和我们自身的免疫力有关——肠道的免疫屏障有它的特殊性,容易给病原体“钻空子”,一旦感染就可能引发持续的慢性炎症。
从数据看,20-45岁的人群占了肠道结核病例的65%-70%,尤其是免疫力低的人更容易中招——比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还有刚做完手术在恢复的人,他们的感染风险比健康人高3-5倍,这说明免疫力是挡住这种病的关键。
病原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跑到肠道里:一是吃了没彻底加热的污染食物,或者喝了没消毒的奶制品(消化道传播);二是肺部原本有结核病灶,通过血液转移到肠道(血行播散);三是旁边器官的病灶直接蔓延过来(局部扩散)。最近研究发现,吃进去污染的东西已经成了最主要的感染方式。
肠道结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三种类型:最常见的是溃疡型(约占60%),像火山口一样的深溃疡,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然后是增生型(约25%),肠道组织异常增生会让肠腔变窄、变形;还有混合型(约15%),就是两种病变都有,情况更复杂。现在用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分辨出90%以上的类型。
免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病情发展——研究发现,身体里一种叫干扰素-γ的细胞因子分泌得越多,越能控制感染。如果长期营养不良、总累得慌,免疫力下降,得这种病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
肠道结核的症状会涉及多个系统,主要有这几点:一是右下腹持续隐痛,得和阑尾炎区分开;二是拉肚子和便秘交替来,大便形状会跟着病变位置变;三是没刻意减肥却突然瘦了——3个月内体重掉超过10%要警惕;四是老发低热、晚上出汗,下午更明显;五是肚子能摸到活动的包块,或者某块地方一按就疼。不过这些症状不能自己对号入座,得结合检查结果才能确定。
现在诊断肠道结核有三层技术:一是影像学检查,比如CT小肠造影,能清楚看到肠壁变厚没,淋巴结有没有问题;二是内镜检查,用结肠镜取点组织做活检,准确率能到85%;三是分子检测,用核酸技术能同时查到病原体,还能知道它耐不耐药。医生得把这些结果合起来看才能确诊。
要预防肠道结核,得从好几层入手:一是注意饮食卫生——食物一定要彻底加热,生的和熟的分开处理;二是增强免疫力——多吃蛋白质(比如鱼、蛋、瘦肉),重点补维生素D(比如晒太阳、吃深海鱼)和锌(比如坚果、贝类);三是定期筛查——高风险的人每6-12个月做次专项检查;四是调整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每周凑够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如果消化道症状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早点去医院。去的时候最好带上这些资料: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有没有慢性病,正在吃什么药;有没有接触过传染病患者。千万别自己吃抗生素,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