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虽然都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但致病的“凶手”和表现出来的症状差别很大。医学上根据引起肺炎的微生物,把肺炎分成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三类,像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这些细菌常引发细菌性肺炎,而新冠属于病毒性肺炎里的特殊类型。两者在怎么发病、会不会传染、怎么治上,本质都不一样。
感染类型识别:症状组合与监测要点
发热是很多感染性疾病都会有的信号,但不同“凶手”导致的症状不一样。要区分清楚,得结合有没有接触过感染者的经历,还有具体症状:
- 普通肺炎:典型表现是胸痛、咳铁锈色的痰、打寒战,发烧是持续的高热(超过39℃,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新冠感染:常见的是干咳、鼻子闻不到味或舌头尝不出味、肌肉酸痛,发烧多是断断续续的(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
- 流感:突然发高烧,伴剧烈头痛、全身骨头肌肉都疼、特别没力气
居家的时候要注意监测这几个关键指标: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用电子体温计更方便),数呼吸次数(成人正常是每分钟12-20次),还要看看精神好不好。如果体温超过38.5℃连续3天不退,或者出现喘不上气、意识不清楚的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住院评估标准:五维度综合判断
临床医生通常会从五个方面判断要不要住院:
- 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和5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免疫系统要么弱要么没发育好,得盯紧点
- 基础病:如果有糖尿病、慢阻肺、心衰这些慢性病,感染后变重的风险更高
- 血氧饱和度:家里有脉搏血氧仪的可以测,数值≥95%是正常的,低于93%说明缺氧了
- 拍片结果:胸部X线片如果只有单个小阴影,大多是轻症;如果双肺都有扩散的病变,说明病情在加重
- 治疗效果:按规范用了抗感染药48-72小时后,症状还在加重,就得调整治疗方案了
新冠认知误区澄清
针对大家常犯的错误,给个科学说法:
- 无症状感染不是没症状:约15%的感染者从头到尾都不发烧,但有些会出现拉肚子、眼睛发红等不典型的表现
- 拍CT不能确诊新冠:CT上可能会有磨玻璃样的改变,但这不是新冠独有的,确诊还得靠核酸检测
- 抗生素别乱喝:它只对细菌感染有用,对病毒没用,乱用药容易把肠道里的好细菌杀掉,导致菌群失调
家庭防护强化措施
- 通风消毒: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也可以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设备帮忙
- 物品消毒:电子设备比如手机、遥控器,用75%的酒精擦;衣服、被子这些织物,用56℃以上的热水泡30分钟就能杀死病毒
- 洗手要规范:用“七步洗手法”(先洗手心、再手背、手指交叉、手指弯曲搓指缝、搓大拇指、搓指尖、搓手腕),从外面回家,建议先洗脸再洗手
- 吃对营养:每天要吃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还要吃足够的蔬菜,蛋白质的量大概是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2-1.5克(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吃60-75克蛋白)
紧急就医指征
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立刻去医院:
- 一直胸痛,还伴着心慌
- 嘴唇或指甲盖变紫
- 说话断断续续,没法完整表达意思
- 高烧超过3天不退
- 精神突然变得很差
临床数据显示,只要规范管理,80%以上的轻症患者7-10天就能好。建议大家多学点儿基础的鉴别知识,不用过度恐慌,但也得重视病情监测,科学预防和治疗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