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后,比如感冒或流感,很多人会发现自己闻不到饭香、辨不出花香,甚至连消毒液的味道都没感觉——这种嗅觉减退或丧失,其实是病毒影响了嗅觉系统的多个环节,从鼻腔通气到神经信号传递,都可能发生变化。
病毒怎么“挡住”你的嗅觉?主要是3条路径
- 鼻子不通气,气味进不来
病毒会让鼻腔黏膜发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肿起来,还会分泌很多鼻涕。这样一来,鼻道能通气的地方可能少了六成,气味分子根本没法到达鼻腔顶部那个负责嗅觉的“嗅区”——这是嗅觉减退最开始的原因。 - 嗅觉细胞被攻击,信号传不动
病毒还会直接“盯上”鼻腔里的嗅细胞(专门感知气味的细胞),干扰气味分子和细胞上受体的结合。通过神经影像检查发现,嗅觉信号的传递效率可能会下降四到五成,而且损伤越重,恢复得越慢。 - 黏液变稠变酸,气味“黏住”了
病毒刺激会让黏液分泌异常:黏液比平时稠3-5倍,酸碱度还偏酸(pH值降到5.0以下)。这种环境会降低气味分子的溶解度——就算它们飘到嗅区,也很难“粘”到嗅细胞的受体上,自然就闻不到了。
帮嗅觉“找回感觉”,试试这3个办法
- 清理鼻腔,让气味能进来
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用专门的洗鼻器),再配合蒸汽吸入(比如用热水熏鼻子),能把鼻腔里的黏液和分泌物清走。研究显示,每天洗2次、每次10分钟,鼻腔清洁度能提升六成多。洗的时候注意压力别太大,避免伤着鼻腔。 - 做嗅觉训练,“唤醒”嗅细胞
感染后5-7天,就可以开始简单的嗅觉训练:每天早晚会各做一次,轮流闻玫瑰、柠檬、丁香、桉树这些常见气味(可以用对应的精油,或者新鲜的柠檬片、丁香花苞)。坚持12周的话,82%的人嗅觉敏感度能提高两个等级——比如以前要凑到花跟前才闻得到,现在离半米远就能闻到。 - 补点营养,帮黏膜修复
适量补点锌(每天15-30mg)和维生素A(每天10000IU),有助于鼻腔黏膜修复。但要注意,别和铁剂一起吃,不然会影响锌的吸收——比如吃补锌的保健品时,别同时吃补铁的药片。
这些情况要赶紧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尽快去医院:
- 嗅觉问题超过4周还没好转;
- 只有一边鼻子闻不到,还一直头痛;
- 同时有一直耳鸣或者头晕的情况;
- 出现“嗅觉倒错”——比如能闻到不存在的气味,或者把香的闻成臭的。
有研究发现,约12%长期嗅觉不好的人,大脑里负责处理嗅觉信号的“嗅球”会萎缩。如果4周还没改善,医生可能会建议做MRI(核磁共振)检查,再结合嗅觉诱发电位检查,看看神经有没有修复的可能。
嗅觉能恢复吗?多久能好?
85%的人在病毒感染消退后3周内,嗅觉能自然恢复,但恢复速度和一开始的损伤程度有关——伤得越重,好得越慢。如果4周还没好,建议做个嗅觉的定量检查,比如测“能闻到最小气味的浓度”(嗅阈测定),或者“能不能分辨不同气味”(气味辨别测试)。
其实,嗅觉不只是用来闻味道的,它还是呼吸道健康的“敏感信号灯”。比如,嗅觉长期不好,可能提示鼻腔或神经还有没修复的问题。它的恢复往往遵循“时间越长、修复越多”的规律,所以别太着急,但也别忽视异常信号。
嗅觉的恢复需要耐心,更需要关注身体发出的提示——毕竟,能闻到生活里的各种气味,本身就是健康的小确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