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上腹部绞痛,还发烧,得小心急性胃肠炎。它是病原微生物侵犯胃肠黏膜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表现有发烧、恶心呕吐、拉肚子,肚子按压还会疼。严重时可能脱水、电解质紊乱。
四步应对:科学处理胃肠炎
1. 先找医生评估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6小时,要及时去医院。医生会查血常规(看白细胞、C反应蛋白这些炎症指标)、大便常规(查隐血和病原体),明确是细菌、病毒还是寄生虫感染。注意,自己乱吃药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2. 用药得讲科学
- 抗菌药只有明确是细菌感染(比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引起的),才用,得等病原体检查结果出来再用;
- 止泻药(比如洛哌丁胺)适合没有发烧、便血的轻症患者;
- 解痉药(比如颠茄片)能缓解胃肠痉挛,但得先排除阑尾炎之类的外科急腹症;
- 全程都要补液,优先喝口服补液盐。
3. 饮食循序渐进调整
急性期要分阶段吃:
- 先禁食2-4小时,让胃肠黏膜修复;
- 接下来12-24小时喝清流质,比如米汤、稀藕粉;
- 再过渡到半流质(小米粥、面条汤),慢慢换成软食;
- 别吃高纤维、高脂肪和容易产气的食物,比如豆类、洋葱。
4. 补液要注意这些
补液要少量多次,推荐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口服补液盐。可以通过这几点判断脱水程度:
- 捏皮肤看弹性,捏起来超过2秒才回弹,说明中度脱水;
- 看眼窝有没有凹陷;
- 看尿量,每小时尿量少于0.5ml/公斤体重,要小心肾前性肾衰竭;
- 测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说明血容量不够。
预防:阻断感染链
环境清洁要做好
- 处理食物要生熟分开,砧板和刀要专用;
- 容易坏的食物放冰箱冷藏(低于4℃),夏天常温放别超过2小时;
- 餐具用煮沸消毒,100℃煮5分钟。
个人卫生要到位
- 会正确洗手:先湿手,取洗手液搓洗,再用流水冲干净,最后用纸巾擦干;
- 摸了生鲜食材后要重新洗手;
- 外出带含酒精的速干手消,酒精浓度60%-70%就行。
增强免疫力很重要
- 每天睡7-9小时,睡眠时分泌的褪黑素能增强胃肠黏膜屏障;
- 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 用正念冥想调节自主神经,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度。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出现以下危急情况,立即去医院:
- 一直高烧超过39℃,或者体温低于35℃;
- 肚子有明确位置的剧烈疼痛,比如麦氏点压痛可能是阑尾炎;
- 呕血、拉黑便或血便;
- 严重脱水,比如6小时没尿、意识模糊、手脚冰凉。
急性胃肠炎虽然常见,但耽误治疗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问题。掌握科学处理方法,做好预防,能有效减少疾病影响。建议定期做胃肠体检,记好饮食卫生情况,养成长期的健康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