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淋巴瘤到了晚期,不少患者会出现复杂的疼痛症状,这和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身体的反应都有关系。据临床数据,约78%的晚期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由三类病理过程引起:
疼痛发生的三大核心原因
1. 骨头被肿瘤破坏
当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时,会激活破骨细胞,破坏骨头结构。这个过程中会持续释放化学物质刺激神经,引发典型的骨痛。研究发现,肋骨、脊柱、骨盆是转移的高发部位,约65%患者会在这些地方感到疼痛,多为深部钝痛,活动(比如翻身、走路)时更明显。
2. 神经受压迫或刺激
肿瘤压迫神经干会引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受压的神经会释放炎症介质,形成“疼痛信号越放越大”的循环,导致疼痛异常强烈。这种痛通常是沿神经分布的放射性刺痛,一阵一阵加重,晚上更明显。不少患者做神经传导检查时,会发现不同程度的传导异常。
3. 免疫低引发的继发问题
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时(比如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μL,这是免疫低下的指标),身体对潜伏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出现感染相关疼痛——比如带状疱疹复发引起的神经痛、肺部感染导致的胸痛。炎症扩散还可能加重全身不适。
疼痛评估:五个维度要记清
现在的疼痛管理很重视精准评估,一般从五个方面系统分析:
- 强度:用0-10分的数字评分法,分数越高疼得越厉害;
- 性质:区分钝痛(胀疼)、刺痛(针扎样)、烧灼痛(火烧样)等;
- 时空规律: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比如是否夜间加重)、放射路径(比如从腰窜到腿);
- 心理影响:评估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否让疼痛更明显;
- 功能影响:看疼痛是否限制吃饭、睡觉、走路等日常活动。
多学科综合干预:按阶梯治疗
根据2024年临床实践指南,疼痛管理需遵循“阶梯式策略”:
基础治疗:先做好这些
- 双膦酸盐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制骨破坏;
- 神经营养支持(比如维生素B族)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
- 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比如鸡蛋、牛奶、瘦肉),增强体质。
进阶治疗:针对性缓解
- 放疗:能有效控制骨转移病灶,局部疼痛缓解率超过80%;
- 神经阻滞:通过技术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缓解神经痛;
- 抗炎药物:严格遵循医生要求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强化治疗:严重时的选择
- 植入式镇痛装置:精准输注药物,持续缓解疼痛;
- 神经调控:用电刺激重塑疼痛通路,减少信号传递;
- 心理干预: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对疼痛的认知(比如转移注意力)。
居家护理:自己能做的事
- 体位管理:用减压垫(比如记忆棉垫)垫在骨突部位(骶尾部、肘部),减轻压力;
- 物理缓解:交替用热疗(40℃左右,避免烫伤)、冷疗(15℃左右,裹毛巾使用)缓解神经痛,每次15-20分钟;
- 呼吸训练: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呼气时缩),降低身体对疼痛的敏感;
- 营养补充:适量吃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鱼、亚麻籽),调节炎症反应;
- 环境改造:地面铺防滑垫、厕所装扶手,避免跌倒(疼痛可能导致行动不稳)。
紧急情况要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去医院:
- 疼痛评分持续≥7分(非常疼),且常规药物无效;
- 新出现神经异常:比如肢体无力、麻木、刺痛;
- 发烧+局部红肿热痛:可能是感染扩散;
- 突发剧烈胸腹痛:需排除心梗、肠梗阻等急症。
疼痛管理技术一直在进步,不少新型疗法在临床试验中。患者要主动和医生沟通疼痛变化,不要忍着——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疼痛能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